五月的阳光掠过青石板,将艾草的影子裁成诗行,又把五彩丝线纺成记忆的茧。当 “端午” 二字从古籍中走来,便带着楚辞的浪漫、民俗的烟火与岁月的沉香 —— 是门悬艾蒲的古朴仪式,是龙舟竞渡的激昂鼓点,是诗词里千年未散的墨香,更是刻在民族血脉里的文化胎记。
2025 年的端午钟声渐近,且让我们暂放步履匆匆,在三天的时光间隙里,以粽米为笔、艾香为墨,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端午。
依据国务院办公厅的安排,2025 年端午节的放假时间为5月31日(周六)至6月2日,共 3 天,并且无需调休。
这为大家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去尽情享受端午的欢乐氛围,或是与家人团聚,或是参与各类节庆活动。
端午节的起源,有着诸多说法,其中纪念屈原的故事流传最为广泛。端午节因 “纪念屈原说” 而起源,这不仅是对屈原的爱戴与怀念,更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文化亘古不变的内核。
这种爱国情怀,历经岁月的洗礼,早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民族重要的精神标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
端午节所使用的艾草、粽叶皆取自自然,人们又借助这些自然之物来调节天地阴阳,辟邪驱疫。如今,端午时节门悬艾草、食用各种馅料的粽子,已成为全体中国人共有的习俗。
这些习俗,本质上是人与自然和谐互动的过程,生动地展示了中华民族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对生命的珍视,以及对个体价值和社会责任的重视,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 “与天地合其德”“与四时合其序” 的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的生态文明思想。
龙舟竞渡无疑是端午节最具激情与活力的活动之一。在端午佳节,全国各地的江河湖泊上,龙舟竞渡的场面热闹非凡。一艘艘龙舟如离弦之箭,在水面上飞驰。舟上的选手们齐心协力,随着激昂的鼓点节奏,奋力划桨。
那整齐划一的动作,展现出强大的团队协作精神。如今,龙舟竞渡不仅在中国南方沿海地区极为盛行,走出国门后,也受到了各国人民的喜爱,逐渐发展成为一项国际性的赛事,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粽子,作为端午节的标志性美食,种类繁多,口味丰富。从馅料来看,有红枣粽、豆沙粽、肉粽、蛋黄粽等;形状上,则有三角粽、四角粽、长筒粽等。
包粽子不仅是制作美食,更是传承家庭情感,传递节日祝福的方式。如今,端午食粽的习俗在全国各地盛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
在端午节,还有许多驱邪祈福的传统习俗。人们会在门口悬挂艾草、菖蒲等植物。艾草是一种药草,具有香气,能够驱赶蚊虫、净化空气;菖蒲形状似剑,被视为驱邪的象征。
将艾草和菖蒲挂在门楣上,寓意着招百福、驱邪祟,保佑家人身体健康,平安度过夏季。此外,佩戴香囊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香囊通常用五色丝线缠成各种形状,或用碎布做成小囊,内装各种香料,如中草药、茶叶、荷花等。
微信号:135editor
新浪微博:@135编辑器
【模板版权声明】
排版|135编辑器
图片|135摄影图(ID:55710) ,
使用请自行替换
贴纸|135编辑器+笔格海报(ID:763186)
文字|来源于135AI写作,请自行替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