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骄阳似火,却燃不过青年学子追寻红色足迹的热忱。全国多所高校的实践团队背起行囊,奔赴延安窑洞、西柏坡土坯房、井冈山密林、遵义老街……在这片红色沃土上,他们用脚步丈量信仰,让红色基因在青春里焕发新的生机。
推开皖南事变纪念馆斑驳的木门,一盏马灯静静伫立。安徽某高校实践队员凝视着这盏陪伴过新四军战士的灯,玻璃罩上的划痕似有战火印记。
“课本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此刻才懂这火种如何照亮黑暗。”队员李同学的感慨,道出众人心声。泛黄的战地日记藏着柔情,磨损的Bu枪凝结着意志,简朴的指挥部仿佛回荡着决胜千里的决策声。
“请全体肃立,向革命烈士三鞠躬!”江西瑞金烈士纪念碑前,湖南大学实践队员身着统一服装,深深弯腰。
当讲解员说“牺牲的战士中最小的仅16岁,比我们还年轻”,队伍里传来压抑的啜泣。阳光洒在年轻脸庞,泪水与汗水交织,和平的幸福与先辈的付出在此刻强烈碰撞。
“重走红军长征山路,才知‘二万五千里’的艰辛。”贵州师范大学学子在遵义会议旧址周边山路前行,有人磨出水泡,有人中暑头晕,却无一人掉队。
行至半山腰,不知谁起头唱起《映山红》,沙哑的歌声渐趋嘹亮,穿透密林,似与当年红军战士隔空对话。
“这位戴眼镜的文弱书生,竟是炸掉三座日军碉堡的英雄!”河北冉庄地道战遗址前,山东大学志愿者小张用快板讲述当地英雄故事,还加入“鬼子进村踩地雷——有去无回”的俏皮话,引得老乡和孩子欢笑。这个夏天,数千大学生化身红色宣讲员,在田间地头搭起讲台,用短视频、情景剧等方式,让红色故事走出书本。
“奶奶,这漫画里的小英雄,像不像您说的当年儿童团?”陕西照金,美术专业大学生把革命故事绘成连环画,送给村里老人。他们还教留守儿童编排红色童谣,“红星闪闪照我心,革命精神代代传”的稚嫩歌声,在山村久久回荡。“要让红色文化穿‘新衣裳’,让同龄人愿意亲近。”年轻创作者们说道。
“1952年入党那天,我在党旗下宣誓,手都在抖……”山西吕梁老党员王大爷拉着大学生的手,讲述参与土改的经历。他布满老茧的手摩挲着党徽,眼里的光芒触动着同学们。这个暑期,全国上万名大学生走访老党员、老战士,整理出2000多个口述历史故事,这些带着烟火气的记忆,成了最生动的红色教材。
“红色精神不是博物馆展品,该成为做事准则。”河南新县主题研讨会上,大学生围绕“新时代如何传承红色基因”热烈讨论。有人提议建红色文化线上传播平台,有人计划将革命精神融入专业研究,这些朝气满满的想法,让红色教育有了更鲜活的传承路径。
革命老区的田间地头,承诺正化为行动。华中农业大学学子带农技手册,手把手教老乡科学种植;师范院校志愿者开“红色课堂”,既辅导功课又讲革命故事;医学院学生组织健康义诊,为老人建健康档案。湖南韶山,大学生发起“红色庭院”改造计划,帮村里整理革命遗迹,打造红色旅游线路。这些沾满泥土的实践,让青春在服务人民中绽放光彩。
“我承诺,毕业后回家乡,用所学助力乡村振兴!”云南大学彝族学生小普在承诺书上按下红手印。各地红色教育基地的展示墙上,贴满了这样的青春承诺:“每周一次红色宣讲”“为家乡修便民路”……这些具体的承诺,是青年学子对初心最朴实的诠释。
【模版版权声明]
文字|自己编写,使用请自行普换
图片来源|135摄影图
(ID:86751)、(ID:86750)、(ID:86768)
头图|本人绘制+135元素
排版|135编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