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逃离此刻,你所经历的一切困境

一旦被思维掌控,你就进入了无聊的自动化状态,时而焦躁、时而抑郁。

最近我的心情很好,似乎什么事情都无法影响我的状态。但是,我知道情绪总是有起有落的,下一个低谷可能就在不远处等待着我。因此,我学会了用平常心来对待这些情绪波动。

几个月前,我经历了一次情绪低潮。那时候,我偶然读到了一本书《当下的力量》,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并帮助我很快恢复了状态。虽然这本书评价褒贬不一,但它被誉为美国心灵第一读物。为什么评价差异如此之大呢?因为只有抑郁的人才会思考人生,遭遇低谷才会去读心灵箴言。而每天开开心心的人根本没有时间去研究这些东西。

但即使现在你正处于心情值巅峰,书中的观点也同样值得借鉴。因为很多时候,书的作用就是为我们提供一种视角,多一种视角,面对生活,你就多一分坦然。

“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这话听起来真是无比绝望。哲学家叔本华认为,生命就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欲望满足就无聊。其余时间,人就在这两种状态中间摇摇摆摆,不是奔向痛苦,就是滑向无聊。

也许叔本华说的有道理,但我们真的无法从这种困境中逃脱吗?其实想要跳出这个情绪怪圈也很简单——只要你能理解下面这句话:“你的一切不快挣扎,无非是想要逃离此刻。”

从小学开始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并且从未中断过。我喜欢隔段时间翻看过去写下来的日记记录,在童年时期写下来内容幼稚、却掩盖不住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欢快、喜不自禁感觉像有一群小鸟要飞出来;而随着年龄增长,在日记里记录下来的自己变得安静沉思,并开始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别处、投向远方。

如果此刻你感到轻松自在,请珍惜它;如果不能,请记住:以后任何时候都不能再失去它了!因为现在正是几年前曾经憧憬过并应该满意未来状态。

曾经有人做过实验:同样一个问题,“你对此怎么想?”和“你对此怎么感受?”两者问法所得到回答截然不同。“怎么想”得到模板化而“有深度”的回答,“怎么感受”则让回答者放松并给出意想不到答案。

似乎我们在思考时总会变得严肃起来,并且变得不太开心、不太可爱、也不太愿意倾听别人说话——俨然防御姿态十足。80%的抑郁倾向与过度思考有关系;而80%的时间我们都在思考(即使我们没有注意到)。实际上我们被引以为傲的大脑掌控着我们整个生命;缜密逻辑和深邃思考并不能帮助我们获得快乐;反而可能导致进入自动化状态、焦虑或抑郁。

挣扎源于内心想要逃离当前状态——而所谓“思考”,并非指那些关于人生意义之类宏大问题;它可能只是对某件事情进行琢磨(比如“今天中午吃什么?”),或者对某些事情产生悔恨等等……

书中反复强调一个观点:所有挣扎皆源于体验当下快乐失败——渴望逃离现实、渴望等待未来……当你任由思维将你困在时间之内时,“思维”变得强大,“内心”却越来越小、容纳真实充沛情感力量已经十分微弱了……

频频回顾过去或者谈论过去只能算作逃避现实表现;回顾经验总结教训可以帮助提高未来成功率(但花费时间太多则显然浪费),展望未来制定计划可以产生动力(但将全部幸福寄托于未知将会失落),重要还是珍视当下!

村上春树说:“拿好手里已经有的牌”,接受当前所有存在……只有接受现实后与之进行交流沟通才算真正进入与生活互动交流状态!因为所有挣扎皆源于对当前存在抵制拒绝……从思考中解放出来并非代表着完全没有欲求——相反依旧保持追求目标精神……唯一区别便是内心完满程度高低……内心完满,则不存在恐惧愤怒嫉妒等消极负面元素影响幸福程度……

最正确同时最少辜负活法:拥有热切遥望目光同时包容每一个当下!
文章申明:本文章转载自互联网公开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评价
登录后可以评论
立即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