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接纳自己,

即使你不符合自己也不符合他人的期待

 



我最佩服《高兴死了》作者珍妮·罗森的一点就是,她非常自在地讨论自己的精神疾病,她把自己患病时候的荒唐,当成好玩的段子来讲。

 

这意味着她完完全全接纳了她自己,接纳了她是一个抑郁症、焦虑症以及多种精神障碍的患者,而做到这一点实在太难了。

 

我在知乎一个关于明星乔任梁因抑郁症自杀的回答下,看到一句话:


“病,是我们对抑郁症浅显的认知,也是抑郁症患者自己的心魔。太多太多抑郁症患者,迷失在‘病’的界限,羞于提起,羞于承认,羞于治疗,以至于错过好的时机,酿成苦果。”

 

现代人的心理健康永远不像表面看起来那样,风平浪静的外表之下,常常隐藏着秘而不宣的焦虑、痛苦、低落。


但要我承认心情不好或者状态不好可以,可是要我承认得病,太可怕了。

 

首页 > 自我觉察列表 > 文章详情

为什么人们需要精神分析?

  • 4176

  • 首页 > 成长学习列表 > 文章详情

    寓教于乐:父母就是孩子最坚固的「脚手架」

    发表于2018-03-06 15:11:04
  • Scaffolding: How Parents Can Promote Learning Through Guided Play

    寓教于乐:父母就是孩子最坚固的「脚手架」


    壹心理翻译社 ◎ 荣誉出品
    原作 | Vanessa LoBue PhD
    翻译 | Jenny_Z
    校编 | Phoebe_菲贝,张真Derek

    注:为方便具有英文阅读习惯和需求的读者,我们在译文发表的同时,附上了英文原文。在部分译文的处理上,我们进行了二次编辑,以求更接地气、更容易理解的表达,因此并非所有译文都和英文原文100%对应。原文链接可在文末找到,提醒有需要的读者留意。


    How children learn is something that we are all interested in, some of us from a scientific perspective, others from a policy perspective, and most of u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parent.


    我们都很好奇孩子是如何学习知识的,不管是从科学的角度,从政策的角度,还是绝大多数人从为人父母的角度。


    Watching my son figure out something new—like how to fit wooden blocks into a shape sorter or how to make his music box play—is both fascinating and exciting for both the mom and the researcher in me. At the ripe old age of two, every day offers him a new discovery, and I am more than happy to sit back and watch as he learns from the world around him.


    从我作为母亲和研究人员的视角看来,观察我儿子探索新世界,例如拼接木块或者玩音乐盒,都是一件迷人且令人兴奋的事。在他长大到两岁的时候,他每天都在探索新的事物,而我就坐在他身后看着他从身边的世界里不断学习。


    Some researchers have likened infants to "baby scientists"—experimenting with their environments on their own to learn new things. Like scientists, children do learn new things by experimenting with the world, but the truth is, very few actual scientists work alone. In fact, scientists often accomplish the most when they work in groups or in pairs, and it turns out that the same can be true for young children.


    有些人称婴儿为“小宝贝科学家”,因为他们为了了解身边的世界而不断的探索着。孩子们和科学家一样,通过做实验来学习新的东西。事实上,只有少数科学家是自己一个人做研究的,绝大多数都是团队合作完成,或至少是两个人一起。这个特点在小孩子身上也是一样的。 



  • Consistent with this idea, a very famous psychologist from the early 1900's named Lev Vygotsky proposed something quite revolutionary for his time.


    前苏联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利维·维谷斯基

  •  

  • 1

  •  

发表于2016-01-24 07:22:39
文:周弗逸 | 壹心理专栏作家
弗逸咨询微信号:fuyixinli


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候,人们总是对未来寄予期待,倒好像翻过了凌晨的那一刻,我们又是新的开始似的。却不知佛家有云——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你以为会改变,其实不过又一次活在了命运的轮回里。而更可怕的是,在当下物质饱足无所用心之际,人们更为精神的迷茫和麻木所累,很多人不过装出了人的样子,每一日醒来,不过于手指缝间去虚窥太阳之光芒,你已恍惚迷醉失能太久,不过是重复重复再重复而已。于是佛家的经典里又教——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只是能做到香象过河,截流而过的人又有几个,非有大定力而不可为。

回溯2015年,我以为对我而言,最为值得欣然喜悦的是,我的个人体验(咨询师所必须亲历的一种以精神分析流派的长程咨询)出现了质的变化。我终于找到了和自己匹配的精神分析师,在一次次与他(她)的晤谈之中,我的人生开始大不同,这循序地改变集腋成裘,我终于开始有了新的模样,正好像褪去蝉蜕,老树新绿,似乎我也将有展翅欲飞的样子。

于是我仍是灼灼之心、苦心诣诣地告诉你,所有在痛苦和迷茫中的人醒来吧——接受一次精神分析吧,褪去你身上积污纳垢的死皮、荡涤你心灵蒙尘多年的慧眼,在精神分析中重新醒过来吧。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多年前的第一风流才子唐寅《桃花庵歌》,已经笑足了世人。执苦为乐,以梦为真。佛家也常说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但是究竟我们怎可说放就放?那些混合着我们祖先血与泪、屎与尿的沉积物如痈如疥、如疴如瘤一般,相伴相守、如影随形,如烈酒毒药琼浆,是你最不愿品尝又是最为不舍的那一口。

为了逃离痛苦,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心灵的苦难史。有人执酒当歌、邀月为影,有人沉溺淫欲、放逸狂欢,有人龟缩蜗寓、窥探人世,有人浴血事业、惮精竭虑,更有甚者,将一切的愤怒和绝望投向身外,恣意向他人


文章申明:本文章转载自互联网公开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评价
登录后可以评论
立即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