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归因错误:努力可耻的背后原因

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应是批判而不愤世嫉俗,好奇而不受蒙蔽,开放而不被操纵。

高中时,班上有一个“睡神”,他总是在上课时睡得鼾声四起,即使下雨刮风也不会醒来。放学后,他会夹起篮球跑到操场上,在听到课前铃声响之前都不会回到教室。然而,在一个学期结束后,他突然转变了态度,开始努力学习,并且发愤图强。最终,他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年级前40的好成绩。

这本应该是一个很励志的逆袭故事,但是原本和他关系很好的男同学却不再与他交往了。他们曾经约定一生当学匪,但是现在却认为他背叛了这个约定,并私下里嘲笑他的成绩好:“课间还在读书?难道你已经疯了吗?”第二个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他的成绩飙升至年级前25。

我忍不住问他:“你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他告诉我说:父母都是工厂工人,从来没有要求过自己成绩有多好。去年,母亲得了重病时,他无意间发现自己的母亲原本有机会上大学,但因为怀孕而放弃了这个机会。“一想到我妈本来有机会当高知、读大学而因为我而放弃这个机会就让我感觉非常不甘心。我想要考上大学。”

高考之后,他成功地进入了二本院校,并且分数只比一本少几分。尽管如此,由于家庭财务状况问题无法复读升入更高层次的院校。曾经和睡神关系良好的男同学们有些人选择复读、有些人进入专科或三本院校就读。当看到自己微薄的成绩单时,这些人似乎突然意识到与睡神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于是,在聚会时便不再邀请睡神参加活动,并且逐渐远离与其交往。“可能我们跟睡神不一样吧。”

多年以后,在某个同班同学组织的群聊中提及睡神时,“睡神”仍然被用作形容词。“睡神”已经完成研究生阶段并担任辅导员、任教老师等职位。曾经嘲笑过其成绩优异的男同学们大多已结婚生子,并向其寻求帮助:“能否帮忙联系小学?”“我的侄子想进你所在大学,请问能否给点建议?”面对这些请求,“睡神”认真地一个一个回复每条信息,并且尽其所能提供帮助。

这让我想起霍金在自传中写道:“当时牛津流行一种思潮:勤奋可耻!如果你天生聪明过人,则可以轻松称霸全场;如果你接受自身能力局限,则永远处于失败者行列;如果你靠勤奋攀登高峰,则将沦为鄙视链底端。”勤奋可耻并非因为勤奋本身可耻,而是因为我们喜欢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喜欢看见别人翻山越岭、攀登高峰却无法理解其中付出和艰辛;喜欢先嘲笑那些想改变命运、逆袭成功者(就像乌龟赢得兔子赛跑)。

我们倾向于低估环境对行为产生影响(例如公交车上唱歌),或者错误地归因于内部特质(例如“天生聪明”)。没有看到因果关系就盲目下结论或者进行基础归因错误表现出来:例如看见女孩找到一个帅气男友只认为她很富裕或者只是对方图谋钱财;看见别人逆袭成功只认为对方运气好或者内在条件优越等等……

如果我们没有注意情境信息或缺乏相关知识背景,则更容易产生错误结论和批判性思考误区。唯有保持探究精神和开放态度才能真正发现隐藏在幕后事物并理解周围环境对行为产生影响。(End)
文章申明:本文章转载自互联网公开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评价
登录后可以评论
立即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