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开始商业自救,将推出车身商业化广告,APP上也推出开屏广告

90后戴威和80后胡玮炜、张旭豪在是否卖掉公司这件事上表现迥异。后两者都卖掉了公司,身价暴涨;戴威却在倔强地坚持ofo的独立发展。倔强的代价是要继续挣扎,且前途未卜。


5月15日,南华早报消息称,戴威已拒绝了滴滴方面的潜在收购要约,并号召公司员工“战斗到底”。


在本周一ofo举行的内部会议中,戴威把ofo的现状比作是电影《至暗时刻》中英国政府和首相丘吉尔所陷入的被动战争局面。按照戴威的说法,ofo在未来要继续保持独立发展。


单车市场的竞争并未平息。这半年来,摩拜被美团收购,哈罗背靠阿里崛起,两者都有了雄厚的资金支持。相比之下,ofo处境尴尬,它要在巨亏中寻求一线生机。


今年2月初,ofo通过动产抵押的方式,换取了阿里巴巴17.7亿元的借款;3月中旬,ofo又宣称以股权+债权的方式,获得阿里领投、蚂蚁金服等跟投的E2-1轮8.66亿美元(约55亿元人民币)融资,其中包含了之前的借款。


一家共享单车公司的高管朱鸣表示,ofo每月仅运维(包括维修、调度)成本就约需3-4亿元,还不算3000多名员工工资;到目前为止,ofo可能只支付了供应商欠款(30多亿元)的20%;所以最新一轮融资也支撑不了多久。


如何获得持续输血成为ofo最大的挑战,它开始了自救的措施。全天候科技独家获悉,目前ofo已经推出了车身商业化广告,ofo的App上也推出了广告。



此外,ofo也在压缩开支,减少单车的采购和投放量。相对于ofo的体量,这些开源节流的措施目前并不能根本解决其资金困境。


如戴威所说,ofo正处于至暗时刻。下一步如果不再有资本输血,或阿里提出收购,ofo都将面临生死抉择。


阅读数

用户评论
    文章评价
    登录后可以评论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