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与新媒体:一场覆盖全员的青春探索之旅》

作者:马源
主办方:中国技术创业协会技术创新工作委员会
活动名称:2025年数字技能应用大赛—第三届新媒体技能应用赛(公众号赛道)
点击上方 [ 蓝字 ] 关注我们


前言




从清晨六点的考研党在打卡 APP 记录单词背诵,到正午十二点的师范生在直播平台模拟试讲,再到深夜十点的理工科学生在技术论坛请教编程难题 —— 当代大学生的一天,早已与新媒体深度交织。无论是双一流高校的学子,还是专科院校的学生;无论是文科专业的 “笔杆子”,还是理工科的 “技术控”,新媒体都以无差别的姿态,融入全体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社交与成长,勾勒出一幅鲜活的青春数字群像。



打破专业壁垒的 “学习共同体”






 跨专业学习:不再受限于课堂边界

对全体当代大学生而言,新媒体早已不是 “可选工具”,而是 “必备装备”。文科生可在 MOOC 平台选修《数据分析基础》,弥补理科知识短板;理工科学生能通过 B 站《文学鉴赏》系列视频,提升人文素养;高职院校学生更能在技能类 APP 上观看实操教学,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

特殊时期:撑起 “线上第二课堂”

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成为常态,新媒体成了全体大学生的 “学习支柱”。医学专业学生用 3D 解剖软件直观了解人体结构,艺术专业学生在云端美术馆临摹名作,外语专业学生借助语言交换 APP 与外国友人实时对话,确保学习不中断。

全阶段适配:从新生到备考族都能用

即便回归线下教学,新媒体的辅助作用依旧显著。考研党靠刷题 APP 总结错题规律,考公族在时政公众号积累热点素材,刚入学的新生则通过校园攻略类账号快速熟悉环境。不同专业、不同阶段的大学生,都能找到适配的 “数字学习方案”。




连接多元社交的 “青春纽带”





维系亲情友情:消解距离感

远离家乡的学子,通过视频通话与家人分享校园日常,思乡之情得以缓解;同一城市不同院校的好友,在共同兴趣社群里组队参加线上活动,友谊始终保鲜。新媒体让情感连接跨越了地域。

拓展同好圈子:小众爱好“聚集地”

对有特殊兴趣的大学生来说,新媒体是 “同好孵化器”。喜欢汉服的学生在社交平台组建线上社团,分享穿搭与文化知识;热衷公益的学生通过志愿者招募公众号报名线下活动;沉迷电竞的学生在游戏社区结识队友,平衡娱乐与学习。

打破限制:陌生专业 “聊得来”

就连素未谋面的同专业学生,也能因一篇学术分享推文产生交集。大家在线上探讨专业难题、交换学习资料,原本分散在不同院校的 “同行人”,因新媒体聚成了紧密的学习伙伴。




实现自我价值的 “大众舞台”





发挥优势:让特长变成 “影响力”

新媒体不再是少数人的 “专属领域”,而是全体大学生的 “价值出口”。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学习类公众号分享备考经验,帮助更多同学提升;擅长手工的学生在短视频平台展示制作过程,收获粉丝的同时开启兼职之路。

普通学生也能 “发光”:专属价值坐标

即便是看似 “普通” 的大学生,也能在新媒体中找到存在感。专科院校学生通过直播展示专业技能,打破外界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内向学生在文字类平台分享读书心得,用文字传递思想力量;家庭困难学生借助电商平台销售家乡特产,实现勤工俭学。

核心启示:每个闪光点都能被看见

新媒体让全体当代大学生明白:无论专业、背景如何,只要有闪光点,就能在数字世界中被看见。青春的价值不再局限于校园,而是能通过屏幕传递到更远的地方。



结语



从课堂到生活,从个人到群体,新媒体早已融入全体当代大学生的青春轨迹。它记录着努力与探索,连接着梦想与未来。在数字浪潮中,每个大学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青春故事,而这些故事汇聚在一起,便是这个时代最生动的青春印记。


END

微信号 | 135editor

新浪微博 | @135编辑器


我就知道你在看!


投票活动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扫码咨询客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