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浪潮中的青春:大学生新媒体探索与成长记

作者:董沛华
主办方:中国技术创业协会技术创新工作委员会
活动名称:2025年数字技能应用大赛—第三届新媒体技能应用赛(公众号赛道)

当指尖划过手机屏幕,当网课界面替代传统教室,当社交动态串联起日常点滴 —— 新媒体早已不是大学生生活的 “附加项”,而是浸润在学习、社交、思考中的 “日常伙伴”。它像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知识获取的便捷、生活方式的革新,也伴随着信息繁杂的困惑、时间管理的挑战。这场与新媒体的深度交织,每一步探索都藏着青春的印记,每一次应对都见证着成长的蜕变。

#01
学习破界:新媒体让知识跳出 “书本框架”

曾经,专业课笔记靠手写、疑难问题等上课问、拓展知识只能泡图书馆 —— 而现在,新媒体彻底重构了我们的学习模式,让知识以更灵活、更生动的姿态 走进日常。

(一)碎片时间里的 微型课堂

早八课间的 5 分钟、食堂排队的间隙、睡前的片刻放松,这些从前容易被忽略的碎片时间,如今成了补充知识的 黄金时段。打开公众号,一篇图文并茂的新媒体作品能将晦涩的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趣味内容;刷到 B 站的 电路原理拆解视频,动态演示让电路板上的电流走向一目了然;慕课平台里,清华、北大的专业课随时可看,遇到难点还能暂停回放、反复琢磨。

e6141d6dc9ac38e32301d805b42b8d93.jpeg 

(二)互动中激活的 思考火花

传统学习里,我们多是 被动听,而新媒体的互动属性让学习变成了 主动聊。在线学习社群中,针对 市场营销案例分析的讨论能从晚上 7 点持续到 9 点,有人分享家乡的小众品牌案例,有人结合热点提出创新思路;直播课上,弹幕里的 老师,这个公式再讲一遍能得到实时回应,原本沉闷的理论课变得热闹起来;甚至连课后作业,都能在小组协作 APP 上分工完成,实时同步进度、修改意见。


#02
生活焕新:新媒体串联起日常的 “精彩瞬间”

不止学习,新媒体还悄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节奏 —— 从社交方式到生活服务,它像一条隐形的线,把零散的日常串联成更便捷、更多元的图景。

(一)跨圈社交:找到 同频的伙伴

微信、QQ 维系着班级、宿舍的近距离社交,而小红书、微博、抖音则让我们跳出 “熟人圈”,遇见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喜欢胶片摄影的同学,在小红书分享 “校园角落拍摄技巧”,会收到来自不同学校的摄影爱好者的私信,一起交流胶卷型号、冲洗心得;痴迷独立乐队的同学,在微博超话里组织 “线上听歌会”,和全国各地的粉丝一起聊歌词背后的故事,甚至约定线下音乐节见面。

我性格偏内向,现实里不太敢主动交朋友。英语专业的小周说,但在豆瓣读书小组里,我遇到了一群喜欢悬疑小说的人 —— 我们每周选一本新书,周末线上聊剧情,有人还会分享自己写的短篇悬疑故事。现在我和几个小伙伴已经成了云笔友,会互相寄手写明信片,这种因兴趣结缘的社交,让我觉得特别舒服。

(二)数字服务:让生活少点 麻烦事

不用带现金,扫码支付就能买早餐;想买考研资料,电商平台上对比几家就能下单;周末想出去玩,打开旅行 APP 就能订门票、查路线 —— 新媒体把 便捷刻进了生活的细节里。甚至连取快递,都能通过快递柜 APP 预约取件时间,不用再担心 错过快递员电话;想给家里寄东西,线上下单就能让快递员上门取件,省去了跑驿站的麻烦。


#03
价值观塑形:在信息洪流中 “锚定自我”

新媒体像一个 信息万花筒,既让我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也容易在繁杂中迷失方向。如何在多元观点里保持理性,在海量信息中坚守底线,成了我们成长路上的重要课题。

(一)多元视角里的 认知升级

刷到 乡村教师支教的短视频,会为教育公平的重要性多一分思考;看公众号里 “00 后创业者的故事,会被年轻一代的敢闯敢拼打动;读公益平台上 残障人士就业帮扶的文章,会更关注身边的弱势群体 —— 新媒体让我们跳出 校园小圈子,看到更真实的社会,也让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变得更包容、更有温度。

(二)信息迷雾中的 理性防线

但新媒体也藏着 陷阱:营销号为了流量编造 某护肤品能快速祛痘的虚假案例,网络谣言借 大学生必看的标题传播不实信息,甚至有些平台还会推送 拜金主义”“躺平论等不良思潮。如果缺乏辨别能力,很容易被误导 —— 就像与up专业的小曾差点 踩坑之前看到朋友圈转发某保健品能增强免疫力,还附了很多用户反馈,我差点就买给爸妈了。幸好后来在医学科普公众号上看到辟谣文章,说里面的成分不仅没用,还可能有副作用。从那以后,我再看到爆款推荐’‘必买清单,都会先去权威平台查一查,不会再盲目相信。


#04
破局成长:会 “驾驭” 新媒体,而非被 “绑架”

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逃避不是办法 —— 学会 驾驭它,让它成为成长的 助力,才是大学生该有的态度。

(一)直面挑战:那些绕不开的 小困扰

很多同学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本想查学习资料,却刷短视频刷了 1 小时;总担心错过重要消息,每隔几分钟就忍不住看手机;注册 APP 时填了太多个人信息,后来收到陌生的营销短信 —— 这些 小困扰,本质上是时间管理、信息筛选、隐私保护的 大考验

(二)主动破局:找到适合自己的 方法论

应对这些挑战,没有 万能公式,但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 小技巧:比如用手机的 屏幕使用时长功能,限制短视频 APP 的使用时间;把重要的学习 APP 放在手机首页,减少刷社交软件的频率;注册账号时,用 虚拟手机号代替真实手机号,保护个人隐私。最重要的是,保持 主动思考的习惯 —— 不被算法推荐的内容 牵着走,而是主动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让新媒体 为我所用

87f9ea586d0fa0401d5ebaa1cc17e0e2.jpeg

#05
结语:在数字时代,写好自己的 “青春故事”

新媒体不是 “洪水猛兽”,也不是 “万能解药”—— 它是我们成长路上的 “工具”,更是见证青春的 “伙伴”。我们曾在它的帮助下突破学习的边界,在它的连接下遇见同频的朋友,也在它的挑战中学会理性与成长。

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还会带来更多新的可能。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持好奇、坚守理性,在数字浪潮中找准自己的方向 —— 既不被信息洪流淹没,也不畏惧未知的挑战,用新媒体为自己的青春赋能,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

投票活动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扫码咨询客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