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生活下的青春印记:“大学生在新媒体时代的探索与成长”

作者:刘思彤
主办方:中国技术创业协会技术创新工作委员会
活动名称:2025年数字技能应用大赛—第三届新媒体技能应用赛(公众号赛道)

数字浪潮中的

青春征途

·
大学生新媒体成长纪

清晨宿舍,有人点开在线课程缓存专业课;课间休息,手指轻划就完成志愿者报名;夜晚台灯下,对着平板与千里外教授交流学术 —— 这早已是大学生的日常。

曾几何时,青春印记是日记本的字迹、图书馆的旧书、课间面对面的嬉笑;如今,新媒体串联起学习与生活的片段,既注入创造力,也藏着待解的挑战。大学生如何在变革中探索、在融合中成长?答案就藏在这场与新媒体的 “双向奔赴” 里。



01
新媒体:学习方式的变革先锋
过去

多是图书馆寻书、课堂记笔记,知识传递局限于课本与课堂。

如今

新媒体彻底打破边界:中国大学 MOOC 等平台让顶尖课程触手可及,文理工科知识一键获取;知乎、豆瓣小组里,专业讨论热烈,思维火花在交流中碰撞。更重要的是,短视频、直播让学习告别枯燥,大学生从 “被动听” 变成 “主动学”,效率与热情双双提升。


02
新媒体融入生活的多面图景


01

新媒体早已渗透生活每个角落:微信连起远方家人与身边同学,朋友圈分享喜怒哀乐;微博打开看世界的窗,热点、资讯与观点随手可得。

02

消费上,美团、饿了么让美食上门,不用再奔波校外;出行时,滴滴规划最优路线,顺风车还能省成本。但便利背后也有隐忧:依赖外卖少了面对面交流,沉迷社交让现实中变得沉默 —— 有研究显示,长期刷社交软件的学生,面对面沟通时更易出现表达障碍。

03
新媒体时代的价值思辨与塑造

价值思想与塑造

新媒体上,价值观如潮水涌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动画、故事深入人心,可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也在悄然滋生,让部分学生盲目追物质、忽视责任感。

这些不良信息像 “毒瘤”,可能扭曲价值判断。对此,高校可通过课程、讲座剖析价值观,用案例警示不良思想危害;社会媒体多报道 “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这类榜样故事。更关键的是大学生要提升媒介素养,理性看信息、主动传正能量,守住价值坐标。


04
新媒体浪潮下的挑战与破局之道
02
新媒体:学习方式的变革先锋
01
新媒体:学习方式的变革先锋
01

便利背后,挑战不容忽视:虚假信息易误导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网络刷单、电信诈骗让不少人财产受损;填写 APP 信息时,身份证号、住址可能泄露,引来骚扰甚至危险;匿名网络里,辱骂诋毁的网络暴力,曾让学生陷入抑郁、想退学。

02

破局需要三方发力:学生要多查权威信源辨真假,不随意填敏感信息;高校可请专家讲反诈技巧、办安全知识竞赛;社会要严管平台,完善法规,打击网络违法,筑牢安全防线。



END

新媒体是钥匙,打开了学习的新门,也丰富了生活,却也藏着挑战。而大学生正用勇气与智慧应对:他们学筛选信息、护隐私,也借新媒体展才华、传正能量。

未来,随着技术发展,相信大学生能更成熟地驾驭新媒体,在数字浪潮里写就更精彩的青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

扫码关注
微信号:135editor
新浪微博:@135编辑器
投票活动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扫码咨询客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