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青春里的声与光——大学生新媒体成长行

作者:梁彧宁
主办方:中国技术创业协会技术创新工作委员会
活动名称:2025年数字技能应用大赛—第三届新媒体技能应用赛(公众号赛道)

声 与 光
数字青春里的
大学生新媒体成长行
MEDIA
new media time
引言




新媒体吹开传统课堂的窗,把实训场、文化场馆装进掌心,也悄悄渗进生活。我们在这份便利与偶尔的迷茫里,慢慢摸索数字与青春的相处之道。


PART.01

云课堂里的知识重构:

            从课本到时空的跨越


传统课堂的围墙正在新媒体浪潮中消融。学子们早已习惯打开专属的数字学习平台,调取来自行业一线的实操资源 ——既能观看企业资深导师录制的全流程教学视频,获取真实的行业数据,还能跟着完整的业务逻辑复盘关键环节;戴上 VR 设备时,更能 “走进” 以往难以触及的场景,或是见证历史长河里的繁华景象,或是触摸专业领域的核心结构,甚至在虚拟情境中完成针对性的实践任务。

但便利背后藏着隐忧。有研究显示,75% 的学生依赖网络获取学术信息,却有近半数人坦言 “论文引用时难辨信息真伪”。就像有人用在线平台协作完成课程报告效率倍增,也有人对着海量资料陷入 “收集即学会” 的自我安慰。新媒体重构了学习方式,却也考验着我们的信息筛选能力。





PART.02

生活褶皱里的数字温度:

            直播助农与时间突围

新媒体早已渗透进青春的每一处褶皱。国际商务系的师生们不会忘记,在侯氏果品的助农直播里,他们用镜头让庙岭沟的红银杏走出大山,弹幕里的 “下单支持” 与枝头的果实同样滚烫。校园微信矩阵推送的选课通知、图书馆预约提醒,更让数字服务有了烟火气。

但指尖的便捷也可能变成时间的陷阱。武汉科技大学的一份调研显示,22 名参与心理辅导的学生中,多数人日均刷手机超 6 小时,“时间像被偷走一样” 成为共同感叹。好在他们用 “24 小时时间分配图” 看清了生活被挤占的真相,用正念冥想找回专注,甚至组建互助小组对抗沉迷 —— 青春的成长,本就是在失衡中寻找平衡。



PART.03

流量浪潮中的价值锚点:

          从 “网红梦” 到 “发声者”


当 9 成大学生每周刷校园名人视频超 3 小时,价值观的塑造场域早已转移到屏幕之上。上海师大的学子们发现,与其被动受影响,不如主动做 “正能量发声人”。他们开发的 “我要当网红” 测试游戏,让同学在模拟场景中学会甄别负面言论,更通过 “微笑课程” 掌握了用新媒体传递温度的技能。

河北对外经贸职院的网络文化节上,微视频里的红色故事、动漫中的家国情怀,经校园新媒体矩阵传播后,成了比说教更动人的思政课。这些故事印证着:新媒体不是价值观的 “传声筒”,而是青春立场的 “扩音器”,年轻的心终究会在正向表达中找到价值锚点。


PART.04

喧嚣中的清醒之道:

          在数字浪潮里稳舵前行

新媒体的馈赠从来都带着考题。信息过载让人迷失方向,网络诈骗暗藏陷阱,注意力碎片化消磨着深度思考能力。但青春的智慧,正在于直面挑战时的成长。

河北对外经贸职院的网络安全讲座上,专家拆解的诈骗手法让学生学会保护自己;武汉科大的同学们用 “睡前锁手机”“纸质书替代刷视频” 的小约定,在自律中收获自由;上海师大的 “1234 培育体系”,则为想做校园博主的青年指明了正向路径。这些努力告诉我们:媒介素养从不是天生的能力,而是在探索中习得的生存智慧。



·



● 新媒体让知识挣脱时空束缚,抽象文字有了温度,学习从被动变主动。
·


云课堂助农正能量发声数字青春分享技巧虚拟试验破局调整专注第一信息筛选VR轻松红色文化信息真伪价值锚点服务互助

文字编辑 - 梁彧宁

图片来源 - 网络

图文编辑 - 梁彧宁

END


投票活动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扫码咨询客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