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元节,很多人都不知道中元节是什么节。这一天,家家祭祀祖先,有些还要举行家宴,供奉时行礼如仪。今天,一起来了解下中元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吧!看看,你都知道哪些呢?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也称“盂兰盆节”,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中元节的来历
中元节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秋日祭。最早只是一个表示丰收和怀缅的节日,在上古时期,人们在七月半这天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中元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认为七月半是地官诞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将七月半秋尝祭祖节称为“中元节”;佛教中称为“盂兰盆节”。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并且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相沿迄今。中元节与上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
中元节的传说
目连的母亲青提夫人,家中甚富,然而吝啬贪婪,儿子却极有道心且孝顺。其母趁儿子外出时,天天宰杀牲畜,大肆烹嚼,无念子心,更从不修善。母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受尽苦刑的惩处。目连为了救母亲而出家修行,得了神通,到地狱中见到了受苦的母亲。目连心中不忍,但以他母亲生前的罪孽,终不能走出饿鬼道,给她吃的东西没到她口中,便化成火炭。
目连无计可施,十分悲哀,又祈求于佛。佛陀教目连于七月十五日建盂兰盆会,借十方僧众之力让母吃饱。目连乃依佛嘱,于是有了七月十五设盂兰供养十方僧众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目连母亲得以吃饱转入人世,生变为狗。目连又诵了七天七夜的经,使他母亲脱离狗身,进入天堂。
这样一个佛教故事能从西晋流传到现在,而且是口口相传,关键在于故事劝人向善,劝子行孝,更有“天下无不是者父母”的隐喻。
中元节习俗
放河灯
古人认为从阴间到阳间的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放灯是古代人乐善好施的义举,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浮。
送花馍
送花馍在晋北地区最流行。每个花馍的寓意都不同,送给小辈的花馍是面养,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哺乳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是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是面鱼,意喻年年有余。
诗词里的中元
中元夜
[唐] 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
红烛影回仙态近,翠鬟光动看人多。
香飘彩殿凝兰麝,露绕轻衣杂绮罗。
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
结语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中元更多的意义在于告慰,用秋季的果实告慰先祖,既是对先祖的一种收获的汇报,也是借此传统不要忘记已经在另一个世界,曾经滋养过我们,陪伴过我们的逝者们的情感,以及表达对世间万物的敬畏和对善意的回馈。在此倡导大家,用文明的方式祭祀先人,从你我做起。
文字:整理自网络
图片:创客贴
如不小心侵权,请联系删除
135编辑器
微信公众号排版运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