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渐凉,桂香浮动,当日历翻到九月初九,这个被称作“重阳”的日子便悄然而至。街头巷尾或许已能瞥见盛放的菊花,糕点铺里也悄悄摆上了软糯的重阳糕,可你是否真的了解这个古老节日?为何偏偏是这一天被赋予特殊意义?
重阳节定在九月初九,源于古人对自然和数字的深刻理解。九月是农作物成熟、大地丰收的季节,人们在忙碌的农事后迎来短暂的闲暇,此时庆祝重阳节,既是对大地馈赠的感恩,也是对辛勤劳作的犒赏。
而“九”在传统文化中是阳数之极,两个“九”相遇,寓意着阳气最盛、生活蒸蒸日上。古人赋予重阳节特殊的文化意义,使其成为融合自然节律与人文情怀的节日,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重阳节传统习俗
重阳节登高,不仅是为了强身健体,更是蕴含着避灾祈福的深意。古人相信,高山能远离浊气,登高可让身心与天地相融。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人们三五成群,登上山顶,望远山层林尽染,赏蓝天白云飘逸,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
菊花,重阳节的象征之花,自古便以高洁傲岸著称。重阳赏菊,是对美好品格的追求,也是对秋天独特韵味的欣赏。在花园里,各色菊花争奇斗艳,金黄的、雪白的、淡粉的,它们在寒风中挺立,散发着淡淡的幽香。
重阳糕,层层叠叠,软糯香甜,是重阳节不可或缺的美食。它不仅满足了味蕾,更承载着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制作重阳糕时,家人围坐一起,将米粉、果料、糖分层铺开,蒸熟后切成小块,互相分享。
重阳节的诗意表达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的这首诗,道出了无数游子在重阳节的思乡之情。一个人漂泊在外,面对着别人都在团聚的节日,内心不禁涌起对家乡亲人的深深眷恋。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的诗句,展现了一幅重阳节与友人相聚的田园画卷。老朋友准备好丰盛的饭菜,邀请诗人到乡间做客。村子四周绿树环绕,远处青山隐隐,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象。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的诗,为重阳节增添了一抹沉重的色彩。在战火纷飞的背景下,诗人渴望登高以解愁绪,却无人相伴。这不仅是对家乡的思念,更是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战争中家园遭受破坏的无奈与心痛。
文字 | 来源135AI写作,使用请务必替换
图片 | 来源135摄影图(ID:49685)
艺术字 | 艺术字“重阳节”(ID:118675)
艺术字不可替换文字
头图 | 135编辑器+笔格设计:769519
排版 | 135编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