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当清晨的窗棂凝起薄霜,当山间的枫叶红透山峦,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霜降。这是秋天的最后一站,也是冬日的序曲,自然万物以独有的方式,诉说着季节的更迭与生命的轮回。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其在每年公历10月23日至24日之间的一天到来。霜降时,太阳到达黄经210°。太阳直射点已经越过赤道,继续往南,夜晚变长,白天变短,离冬天更近了。霜降时节,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天气渐寒始于霜降。
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故以“霜降”命名这个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节令。“霜降”节气反映的是天气渐渐变冷的气候特征,并不是表示进入这个节气就会“降霜”。其实,“霜”也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霜”是地面的水气由于温差变化遇到寒冷空气凝结成,“霜降”节气与“降霜”无关。
气象学中也并没有“霜降”的概念,一般来说,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称作“早霜”或“初霜”,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
霜降,并非指“降霜”,而是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加大的标志。此时,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白昼渐短,夜晚渐长,冷空气活动频繁,昼夜温差可达10℃以上。古人将霜降分为三候:
豺狼开始大量捕猎储存食物,古人观察到其将猎物堆放的行为,将其诗意化解读为“祭兽”,实为动物为过冬储备能量的本能。
气温骤降导致植物加速枯萎,树叶凋零,大地呈现“秋风扫落叶”的萧瑟景象。这一现象是植物减少水分蒸发、保存能量的生存策略。
昆虫进入冬眠状态,蛰伏于洞穴中停止活动,生理代谢降至最低水平以度过严寒,与春分“蛰虫启户”形成生命周期闭环。
霜降不仅是农事的节点,更是民间习俗的盛宴。人们通过饮食、登高、赏菊等方式,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
“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红彤彤的柿子挂满枝头,宛如一盏盏小灯笼,承载着“柿柿如意”的美好寓意。柿子富含维生素和糖分,既能御寒保暖,又能补筋骨,是霜降时节的“天然保健品”。在闽南地区,人们还会用柿子制作柿饼,作为冬日里的甜蜜零食。
霜降时节,山林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高,登高既能锻炼肺功能,又能舒缓心情。古人有“霜降登高赏红叶”的习俗,漫山遍野的枫叶、黄栌经秋霜洗礼,变得火红绚烂,宛如一幅幅水彩画。约上三五好友,漫步山间,感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意。
霜降是菊花盛开的季节,古人将菊视为“候时之草”,象征坚韧与高洁。许多地方会举办菊花会,人们赏菊、品菊、饮菊花酒,表达对菊花的崇敬。菊花酒由菊花、糯米和酒曲酿成,具有清肝明目、疏风散热的功效,是霜降时节的养生佳品。
排版:135编辑器
贴纸:135编辑器
图片:135摄影图(ID:59408)
使用时请自行替换
文字:135AI写作,仅用作占位,使用时请替换
注:文章含AI生成素材
艺术字”霜降“(ID:151014)不可改色不可替换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