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客服
立即升级

大学校友故事风采展丨校园教育丨简约丨蓝绿色模板

怀赤城赴远路

凭笃行照初心

校友陈砚


在笔格大学的校友名录里,有这样一位追光者:他深耕生命科学领域十余载,从实验室的微光探索到临床转化的破壁前行,用严谨与热爱书写着科研人的坚守。他,就是笔格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8届校友、现任某国家级生物实验室首席研究员——陈砚。




PART.01
笔格大学—校友名片
校友故事
核心身份

国家级生物实验室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专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机制与靶向药物研发”领域,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发表论文40余篇。

荣誉与认可

先后荣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青年科学奖”“中国神经科学学会杰出青年科学家”等称号,其研发的针对疾病的候选药物已进入Ⅱ期临床试验,为全球数百万患者带来新希望。

与笔格的联结

2004-2008年就读于笔格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师从著名神经生物学家李谨教授,本科期间便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是当年学院“最年轻的科研新秀”;毕业后持续关注母校发展,多次回校开展讲座、指导本科生科研项目。

校友故事



PART.02
从“好奇生命”到“守护生命”
校友故事
少年时的“生命追问”

陈砚的科研初心,始于高中时的一次“偶然”。彼时他的外公因阿尔茨海默病逐渐失去记忆,甚至认不出朝夕相处的家人,让他在悲痛中生出一个念头:“我能不能找到办法,帮像外公一样的人留住记忆?”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毅然选择笔格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求学经历

本科四年,陈砚的时间表永远“精确到分钟”:清晨在图书馆查阅文献,上午跟着导师做动物实验,下午泡在细胞房观察神经元生长,晚上在实验室整理数据、撰写报告,偶尔还会和同学在“科研沙龙”上争论到深夜。

海外深造

本科毕业后,陈砚获得全额奖学金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国际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的权威教授。在海外的5年里,他始终带着一个“中国视角”做研究:“西方团队更关注药物的‘有效性’,但我会额外思考‘是否适合中国患者的体质’‘能否降低用药成本’。”



PART.03
科研之路 坚守初心
校友故事
01
攻坚初期

回国组建实验室时,陈砚面临经费、设备、团队经验等多重挑战,且他选择的研究方向在当时被不少同行认为“风险高、周期长”。“有位前辈劝我‘先做容易出成果的课题’,但我知道患者等不起。”他没有动摇,带领团队从基础数据积累做起。

02
关键突破

在长期研究中,陈砚团队发现了影响神经退行性疾病进展的重要调控方向,为靶向药物研发找到新的突破口。那段时间,他几乎以实验室为家,每天协调不同领域团队攻克技术难关,从理论验证到初步应用,一步步推进研究落地,最终推动相关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03
跨界合作

陈砚始终认为,“好的科研不能关起门来做”。他牵头成立产学研合作平台,联合高校、医院、企业打通“基础研究-临床转化-产业落地”的链条:与笔格大学联合培养复合型科研人才,与医院共建患者研究与随访网络,与药企合作优化药物研发与生产流程,让科研成果更快惠及患者。




END


扫码关注

微信号:135editor

新浪微博:@135编辑器


[模板使用说明]

排版:135编辑器

图片:135摄影图,使用请替换,

(ID:87454)

贴纸素材:135贴纸素材

版头图片来源135摄影图(ID:87454)

文字:135AI生成(使用请替换)


价格: 会员免费
模板编号: 165816
投诉

手机扫码预览

立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