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他是图书馆里挑灯夜读的普通学子;十年后,他成为估值过亿的科技公司创始人。工商管理专业出身的李明哲,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管理学的精髓,不仅在于管理企业,更在于管理自己的人生。
"大二那门《组织行为学》彻底改变了我。"李明哲回忆道,"我突然明白,管理不仅是冷冰冰的流程,更是对人性深刻的理解。"这门课成为他创业后用得最多的知识。他笑着说:"现在公司每次团建,我都会想起老师讲过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在校期间,他组织同学创办"校园便利站",从采购、配送再到财务管理,将课堂知识运用到真实商业场景。"我们亏过钱,也闹过矛盾,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对创业有了清醒的认知。"
毕业前夕,导师送他一句话:"先做正确的事,再正确地做事。"这句话成为他日后做每一个重大决策时的准绳。"这句话让我明白,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这也是管理学教会我的第一课。"



2016年,他注意到传统制造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痛点,毅然辞去高薪工作,创立"智造云科"。"不是我要创业,而是市场需要有人来解决这个问题。""我用了一年的时间深入工厂调研,发现这个赛道的潜力远超想象。"
2018年资金链几近断裂,他带着团队用三个月时间跑遍全省,拿下第一个百万订单。"那段时间,我真正理解了《危机管理》课上学到的'转危为机'。""最困难的时候,我们团队八个人挤在三十平的办公室里,但没有人选择离开。"



他将SWO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等课堂知识,灵活运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理论不是束缚,而是在复杂环境中做出判断的底气。""每次制定年度规划,我都会带着团队重温这些经典模型,它们总能给我们新的启发。"



不要满足于课本,但要敬畏知识。你现在学到的每一个理论,都可能在未来某个关键时刻给你指引。建议大家在大学期间多去听不同专业的课程,知识的跨界融合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创新。
创业不是赶时髦,而是找到你愿意为之奋斗十年以上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你学的每一门课都不会白费。创业需要激情,但更需要理性。建议先在企业历练几年,积累足够的行业认知再创业。要善于组建互补型团队,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接受不确定性,但保持确定的成长。大学教给我们最重要的,不是某个具体技能,而是持续学习的能力。在工作中,不要计较一时的得失,你付出的每一分努力,最终都会在某个时刻回报给你。"




微信号:135editor
新浪微博:@135编辑器
[模板使用说明]
排版:135编辑器
图片:135摄影图,使用请替换,
(ID:87454)
头图+全文贴纸素材:135贴纸素材
(ID:87454)
文字:135AI生成(使用请替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