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是教育教学的“源头活水”。近期,我校以“提质增效”为核心,接连开展课题研究培训会议、校园联合教研教育读书总结会、教学视导三大系列活动,从课题攻坚、理念更新到课堂优化多维发力,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台赋能,让教研活力浸润教育全过程。

针对教师在课题研究中“选题难、申报杂、结题惑”的普遍痛点,学校特邀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张建军教授开展专题培训。培训前,教研处通过问卷收集到32条教师核心困惑,涵盖“如何结合课堂实际选课题”“研究数据如何有效收集”等关键问题。
培训现场,张教授以“从课堂到课题:一线教师科研落地路径”为主题,从选题、申报、实施、结题四个阶段逐一拆解。逐步细化为可研究的课题方向;针对申报书撰写,他提炼“背景要实、目标要清、方法要活”的九字口诀,并现场点评3份教师初稿,给出修改建议。
培训设置“分组实操”环节,教师以年级组为单位,围绕“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优化”等热点主题现场构思课题框架。七年级数学组结合近期教学难点,初步形成《分层作业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选题思路,张教授现场指导补充“家校协同反馈机制”研究维度,让课题更具实操性。



为打破校际壁垒,我校联合邻校实验中学开展“教育名著共读”联合教研活动,两校共8个学科、60余名教师参与。本次共读选定《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一书,该书聚焦“核心素养落地课堂”核心命题,与两校教学改革方向高度契合。
总结会上,两校教师围绕“深度学习如何融入常态课”展开深度交流。我校语文教师张雪梅结合《孔乙己》教学案例,分享“问题链设计激发深度学习”的实践——通过“孔乙己的‘笑’有几层含义”等递进式问题,引导学生从文本表面走向人物命运解读。


为避免“读书流于形式”,两校共同制定“读书成果转化计划”:分学科选取2个班级开展试点教学,将书中理念转化为具体教学设计;每月开展一次“跨校听课评课”活动,对比两校实践效果;期末汇编《深度学习教学案例集》,形成可复制的经验成果。


为延续联合教研效果,两校搭建“云端读书驿站”线上平台,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平台设置“每周一问”专栏,围绕教育热点抛出研讨话题,本月聚焦“核心素养如何融入作业设计”,已收集教师观点40余条;同时定期上传优质读书解读视频、教学微课等资源,两校教师可随时留言互动。



为精准掌握教学实况,学校组建由校领导、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组成的视导小组,开展为期两周的全面教学视导。视导覆盖各年级、各学科,采用“听课+查资料+座谈”三维模式:随机听课62节。
视导过程中,小组精准指出课堂共性与个性问题。针对共性问题“课堂互动形式单一”,视导组建议采用“小组竞赛+即时反馈”等多元互动方式;针对青年教师李雨桐“重难点突破不精准”的问题。
视导结束后,教研处形成《教学视导反馈报告》,梳理出“课堂设计、作业优化、教研开展”三大类8项问题,为各教研组发放“问题清单+改进建议”。同时建立“整改跟踪机制”:各教研组一周内制定整改方案。
视导过程中,视导组同步挖掘出12节优质示范课和8位“教学能手”,通过“典型引路”带动整体提升。学校整理优质课例视频,上传至校内教研平台供教师观摩学习;举办“视导优秀课例展示周”活动。



排版:135编辑器素材:135编辑器
文字:来源135AI写作仅作占位,请自行替换
图片:来源135摄影图(ID:87125)
头图:自己绘制
使用请替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