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跌到谷底,我的难受就不足以让自己改变”

对于家人,我觉得只有远离时我才能爱他们

>>>01<<<
“我的内心时常有被抛弃的恐惧”

我的电话响了,小一已经到了我家楼下。于是我赶紧穿上鞋跑下去接她。

对小一的第一印象十分深刻,阳光下笑容灿烂,又带着浅浅的羞涩,像夏日里的雏菊。

“我一直想去更高更远的地方,想逃离我的家乡山东,虽然山东很好,但是我特别想逃离。”小一在访谈中这样跟我讲到。

“对于家人,我觉得只有远离时我才能爱他们。”

只有远离才能去爱,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今天23岁的小一,她的出生就算得上是一个奇迹。

那时候山东计划生育政策查得很严,而小一的妈妈已经生了两个女儿。农村里重男轻女很严重,家里人始终想要一个男孩,于是本来很可能被堕胎针“干掉”的小一,因为算命的说这一胎一定是个男孩,而被奇迹般地生了下来。

命运可能还没有那么善意,很快,在小一才七八个月大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

父亲的死让带着3个女儿的妈妈生活格外艰辛,于是三姐妹就这样分开了:大姐被留在了爷爷奶奶家,二姐跟着改嫁的妈妈一起组建了新家庭,而小一则被留在了姥姥姥爷家。

小一说姥姥姥爷对她特别好,可以说是无条件的爱那种。但是因为他们养育她的时候已经70多岁了,所以6岁的时候,小一不得不到三姨家,跟三姨夫还有他们家里的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一起生活。

小一知道养父母的不容易,同时她也惧怕养父母经常对她的挑剔和指责,害怕他们口中的“你怎么什么都干不好?”

在小一4岁的那一年,发生了一件让她印象深刻的事情。

那时她还在姥姥家住,有一天妈妈过来看望她,但是只停留一天的时间。小一当然知道她是自己的妈妈,所以当妈妈要走的时候,她哭得撕心裂肺,最终还是被姥姥拦住。

她哭着对我说,那一刻她脑中只有一个想法:“我想我妈。”

那时我突然想起在去年过生日的时候,我一个人跑到万安公墓去看长眠在此的人们的墓志铭,一块让我飙泪的墓碑上只有如此简单的一句话:“妈,我想你!”

小一说:“从那以后,我从来没有再想过家。”

记得有一次养母对她说:“你去你妈家不要回来了!”小一对我说:“因为我知道我妈家不可能要我,如果他们家也不要我,其实没人要我。

我内心经常有种恐惧,就是害怕被抛下,然后又没有归属感,从小到大就想着要去更高更远的地方,然后一定要出去,再也不要回去。”

>>>02<<<
“我很爱你们。
但只有远离时,我才能爱你们”

小一的母亲改嫁后,被小一称为“大爷”的后爸也有两个儿子,每次妈妈把小一带回自己家里时,两个儿子都会很不开心。

小一说,每一次妈妈都是把她接过来,又哭着把她送回去的。

复杂的家庭环境也经常让小一疲惫不堪,她说有时,自己会觉得自己特别委屈,觉得自己是所有人的拖累和负担。

妈妈会跟小一抱怨,说她的养母对她是多么的不好。一方面小一知道妈妈很心疼自己,另一方面小一也觉得养父母家肯收留她已经实属难得,毕竟他们自己的生活也很贫穷。妈妈还会说爷爷奶奶对小一不好,让小一长大之后不要孝敬他们。

小一在这些关系中,时常觉得十分为难。

在访谈中,小一不止一次地告诉我,她希望去更高更远的地方,希望离开山东。

其实最让我感动的是,小一跟我说:

“我其实很爱我母亲,继父,养父母还有爷爷奶奶,但只有远离时,我才能爱他们。”

“只有远离时我才能爱他们”,这句话既充满无奈,也充满了力量和爱。

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长大,没有家和归属感的小一,去更高更远的地方,也许只是为了能跟这些让人痛苦的关系拉开距离,然后才能让心里的那份感激出来,才能感受到对家人的爱。

我突然想起曾经听人说过的一句:“离开家是为了更好的回归。”

我想起高中时,自己是多么渴望离开对我管控甚多的母亲,甚至在大学放寒暑假时都不愿意回家,而在学校里的时候反而跟母亲很亲密,还愿意时常跟她讲电话。

后来,在我开始追求自己梦想的过程里,因为得不到母亲的支持,又再一次跟她远离。直到最近几年,我离一直想成为的自己更近了,也对她更加接纳,我们才重新又跟彼此靠近。

也许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有时候离开,也是回归的一种方式。

当我们深陷在某段纠缠的关系中,反而无法很好地相爱。就像Passenger在那首经典的《Let her go》中唱到的:只有在让她走之后才知道你爱她,我想亲情也是一样。

>>>03<<<
“我经常感觉不到难过,
也感觉不到自己”

小一说,从小她就特别喜欢抬头看星星,总觉得星星代表着她的内心和她的自我。

可是从高中到大二的这5年里,小一告诉我,她都不敢看星星,因为看到它们的时候就会觉得特别难过。她说那段时间她的情绪状态都是封闭的。

经常感觉不到难过,也感觉不到自己。

高三在学校里听课的时候,听着听着就会觉得心里特别空,就像有人把她的想法和感受都偷走了一般。

我问小一:为什么是高中到大二的这段时间呢?之后又发生了什么?

她说其实初中的时候她有一位特别要好的朋友,那是第一位全心全意支持她的朋友。而高中的课程非常紧张,她跟同学们的关系又没那么好了,有点孤僻。

尤其是高三的时候,她觉得好像丧失了自己,感觉不到冷,也感受不到疼。

那段时间她会睡得很晚,睡得最晚的时候到了半夜两三点钟。小一说那种心情就好像是本来是很难过,却屏蔽了太久难过的情绪,反而因为什么都感觉不到而空虚,所以经常在夜里靠看小说和吃东西,来填补心里的空虚。

这种状况几乎持续到大二。大二的那年,她的生活里发生了一件特别撼动她的事情。

那年她养父母家的哥哥和嫂子刚生了孩子,而她的房间就因为家里新增加的人口被占据了。从此她在养父母那里没有了自己的房间,到了寒暑假就只能接住在嫂子家里。

她说那个时候她觉得自己好像是个可有可无的人,而养父母的家也不再是一个家,而是她临时接住的地方。

她感觉自己,只是那个家里的一个过客。

>>>04<<<
“不跌到谷底,
我们的难过就不足以让自己改变”

这样的感受强烈地冲击着她,小一说,那段时间她很抑郁。

但似乎这样的抑郁为她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这个时候她遇到了对自己影响很深的书,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书籍在她的生命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因为从小养父母家对她是“放养”的,她的很多价值观和想法都是从阅读中习得。她说她爱看书,因为在书里,她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她看到原来人生,还可以活成这样。

抑郁也让她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

从那个时候开始,她有意识地让自己开始规律地睡眠和饮食。从前她特别喜欢吃非常辣的食物,并且经常暴饮暴食,可以连续吃两个小时的东西,吃到自己非常难受为止。而那个时候她就开始规律的饮食。同时,她也开始注意自己的睡眠,尽量让自己能够早睡。

大二的这次“无家可归”的打击,好像成了开启她新生活的钥匙。命运的沉重一击,有时候的确会让人有跌入谷底的感受,但也许那就是我们最需要的。

因为不到跌落到谷底,我们的难过就不足以让自己改变。

小一告诉我,那个无条件地爱着她的姥姥,在她12岁时就去世了,当时的她并没有掉眼泪。后来无条件地爱着她的姥爷也在她高三的时候去世了,她觉得自己“应该”难过,但却因为封闭了自己太久,也并不感觉难过。

有时候,我很喜欢把生命中遇到的难题比作是它对我们的叩问。

这就好像是一个我们不太想听到的敲门声,开始的时候,我们听到了敲门声,但是我们不愿意做回应,于是我们想办法堵住耳朵,可能我们当时真的就“成功”了,听不到敲门声了。

可悲的是,当我们堵住耳朵的时候,我们听不到的不止是那让我们恐惧的悲伤或者痛苦的敲门声,我们堵住的,还有那些来敲我们门的,幸福和喜悦的声音。

但生命的叩问会持续,终于有一天我们听到敲门声更大了,大到我们无法再忽视它,这个时候,我们就只剩下两个选择:让自己彻底变成聋子,或者去回应这巨大的敲门声。

还好,小一选择了后者。

>>>05<<<
“生命的叩问总是特别吓人,
回应之时它们却变成了生命的礼物”

她说正是大二那段让她痛苦不堪的日子里,她开始阅读大量的心理学书籍和文章,并且不断调整自己的生命状态。在越来越好的状态下,大三时,她生命中又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一次她跟二姐打电话,不知怎么就谈起了已经去世的姥姥姥爷,突然间她觉得特别悲伤,仿佛这些年沉睡在她身体里的悲伤都一下子迸发出来了。她说,那是她真正意义上第一次为失去无条件爱她的姥姥姥爷感到悲伤。

从那以后,她不再有那种“无法感受到自己”的空虚感,也不再害怕抬头看星星了,甚至后来还在大学里谈了个男朋友。

我想当我们开始认真回应生命的叩问时,它一定会引领我们走上一条跟以往不同的人生道路,它是一份改变我们以往生命轨迹的邀请,是一把通向未知旅程大门的钥匙。

生命的叩问,几乎总是以震耳欲聋并且特别吓人的形式响彻我们的耳畔。

它可能是抑郁,焦虑,恐惧,也可能是深入骨髓的哀伤,它可能是被抛弃,被评判,被歧视,也可能是不懂得爱的父母和家人。

但是当我们开始回应它们的敲门声时,它们就变成了我们生命的一份礼物,这份礼物让我们的生命有了深度和厚度,让我们走上了成为自己的道路……

>>>06<<<
“当我特别渴望一件事情,我的动力特别大”
命运的注脚,它是我自己创造的

也许在访谈中最感动我的地方,是小一如何创造了自己的命运注脚,并成为了自己生命故事的主角。

小一告诉我,她的养母对她的期待是:读到初中毕业,外出打工赚钱,然后回到村里结婚生子,养育老人。

她告诉我,在他们村里,能考上重点大学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她还记得,自己从小学的时候就开始热爱看书了。书本里那些更大的世界,那些跟她不同的人生轨迹和活法,都深深吸引着她。她说她几乎是“饥不择食”,到了同学家里,只要是书,她一个都不会放过,就连同学家金庸的武侠小说,也被她看了个遍。

小一说,她好像总是能从一个较低的起点,一步一步的向外走。

初中平时成绩都是班级里五六名的她,在中考的时候考了全班第二,年级第九的成绩。而高中进校时,她是班级第11名,但高考的时候她就考了班级第三。

讲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特别好奇,因为我知道很多人在中高考这样令人紧张的考试中都会失利,而她反而会更考得更好。

于是我问:你觉得自己是怎么做到的,在这样的考试里反而比平时更好?

她说到,因为她足够渴望去更大更远的地方。

当她特别渴望一件事情时,她的效率会很高。甚至她告诉我,当想到如果自己高考考得不好,就很可能只能报考省内的大学时,她的动力就更足了。内心深处那个过上书籍里那些不同的活法,那些更大更远的世界,一直让她在这条路上一点点向世界走去。

听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周杰伦的那首蜗牛: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重重的壳裹着轻轻的仰望......

>>>07<<<
“一个人会成为他最想成为的样子,
这种自我实现几乎出自本能”

在这条路上,她也遇到了很多用她的话说,生命中不可以放弃的人。

其中一位就是她的初中同学,那位第一个站出来全心全意地支持她的人。

小一从小到大在家里受到的都是限制:你应该怎样,你不能怎样,你要怎样。但初中同学会说:你想做你就去做,我会支持你!“她不是说从外界或者以什么眼光来考虑我,她只是以我的角度出发,她觉得我想去做,她就会支持我。”小一说。

也因为有这样一个朋友,那个时候小一觉得自己并不是一无所有。

后来小一在一路求学的过程中又遇到了很多良师。

初中那个口中讲着韩寒和周杰伦的语文老师告诉她,不要看标准答案,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顿时让我想到了电影《死亡诗社》里教会学生反叛和挑战权威的Caption老师);

高中那个说话一针见血的数学老师告诉她要处事不惊;

大学里遇到的那位情商很高的朋友,让她感受到舒服并且被接纳……

小一告诉我,她从很多人身上都看到了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那个时候我突然想到了欧文·亚隆曾经说过(大概罗杰斯也说过):

“一个人其实本来就会成为她最想成为的样子,这种自我实现近乎出自本能。”

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剧本的撰写者。也许上天在我们出生时,给了我们一个故事的开头。但我们要从这个开头,写出怎样一个人生故事,最终取决于我们自己。

小一说,她有种来自骨子里的乐观主义,总是相信她的努力,会让事情有所不同。

我问她:努力就会有所不同这个想法,又是从何而来呢?

她说:大概是从自己一步步地成功经验中得出来的。

她发现就算是在阴影里,只要一点点力量,她就可以努力去尝试着改变一点,而这一点改变往往就成了重大改变的开始。

也许路都是我们走出来的,并不存在提前预备好的命运。

就像我们开始跟一个人相爱时,并不知道我们是否会跟她/他走入婚姻;就像人生的意义并不在我们出生时就存在,而是在我们投入自己生活的过程中,被一点点建构出来的;就像生命给了我们苦涩的开始,但我们仍旧可以用努力,打造深入骨髓的乐观……


文章评价
登录后可以评论
立即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