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都不会,谈什么奋斗?

你的休息方式是什么?教你如何选择高效的休息方式。

文:Windy Liu
来源:自言稚语(selfgrowth-handbook)


你见过哈佛凌晨4点的图书馆吗?你看过首富一天的日程表吗?


如今的时代,说起奋斗,大家的印象往往都是对身边的每件事情分秒必争,随时都保持一种和时间赛跑的姿态。


之前在书中看到过这样一组数据——


  • 美国只有三分之一的白领真正有时间吃一顿正式的午餐,大多数人是在办公室对付着吃点

  • 超过一半的职场白领认为他们已经无法接受更多信息,濒临奔溃

  • 27%的人会在晚上十点到第二天早上六点这段时间工作,29%的人会在周末工作

  • 53%的美国人认为自己工作太累,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在这个「时间就是金钱」的世界里,临近考试的熬夜复习是家常便饭,996的工作制在互联网公司横行,工作做不完就拼了命地加班已经习以为常,大家都不惜占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却从来不会去反思这到底是因为自己效率太低还是本身的工作量太大。


我们努力奋斗的目的是让自己在未来有钱有闲,但讽刺的是,我们很多人却是在用当下的忙碌来透支未来的精力。


人生毕竟是一场长跑,你这么努力光赢了起跑线没用,接下来没有可持续性的努力,到头来都是白搭。


于很多人而言,「休息」和「奋斗」,似乎是一件事情的正反面,格格不入,相互对抗。


其实,这是很多人的认知误区。科学的休息,之于持续的奋斗,恰恰需要相互配合,才能让一个人有巅峰表现,持续发力。


就像高中时代那些真正厉害的学霸,从来不会在下课后还窝在教室里奋笔疾书,也很少会在自习之后挑灯夜读,反而是该玩玩,该睡睡,总是给人一种玩着玩着就学好了的轻松印象。


相比起很多奋斗者执着于透支自己,我们更需要打破自身对「休息」的错误观念,重塑科学的休息习惯,让休息成为自我精进的加速器,实现个人的高效能。


01  休息都不会,难有好表现


有一项研究,通过对比分析200万丹麦学生4年的考试结果后发现,一模一样的考试题,一天中的考试时间每往后推迟1个小时,平均分数就会下降一点。


但是在每天两次,每次持续20到30分钟的课间休息之后,参加考试的那些学生,分数不但不会下降,反而还提高了。


另外还有一项研究,对以色列两个司法委员会的法官处理假释请求进行统计后,发现上午时分,法官更倾向于作出有利于囚犯的裁决,但在邻近中午时,他们作出有利于囚犯的裁决接近于0。


但是,以色列法官在午餐休息后,犯人获准假释的比例再一次上升了。


这两项研究显示,我们的认知能力从早上睁开眼的那一刻开始,就会不由自主地逐渐衰退,对于手头上的事情会越来越不耐烦,也越来越容易分心,完成的质量也越来越差,但是通过适当的休息,我们其实就可以恢复精力,表现得更为出色。


我想起过去自己在高二的时候,压力很大,每天都拼命地学习,下课之后不出教室,继续勤做习题,晚自习回到家之后,还是坚持熬到12点才上床睡觉。


几个月下来,我的成绩并没有提升,反而变得更加糟糕。


就像手中紧握的细沙,你握得越紧,它漏得越快。而持续的努力奋斗,如果没有搭配适当的休息,势必会因为绷得太紧而垮掉。


之前有个新闻,华为的一个员工,在非洲肯尼亚当地,刚跟客户开完会,在开车回住处的路上,突然感到头痛欲裂。


他迅速把车停下,很快全身就失去了意识,并呕吐了起来,随后被同事送到当地最近的医院,医生足足抢救了十二个小时,依然没能挽回他的性命。


而从更多的信息了解到,他连续22个月一直在国外工作,没有回国休息过一次,即使是在当地的节假日,他也全天留在客户处值守,直到去世前,他还有33天的年假没有休。


年轻的时候努力奋斗,这一点没错,但是只懂拼命而不懂休息,那你失去可能不仅仅是出色的表现,还可能是宝贵的生命。


02  高效能,源自于精力的张弛有度


一个高效能人士,和普通人最大的区别,就是能够以更少的时间产出更多有效的成果。


而高效能人士,他们不是简单地管理自己的时间,而是高效地管理自己的精力,让自己在做重要的事情的时候,总是能够持续地保持在最佳的状态。


万维钢老师在文章中提及一个「养马力」的例子。


我们都知道马比人跑得快,但是,古代行军都有一个经验,就是马的爆发力虽然强,可以快速奔跑,适合在作战中冲锋和追击,但是它却很难像人那样长途行军,每天走上几十里地。


所以,骑兵经常牵着马不骑自己走路,即使走到了战场,也得要先让马休息好,养养马力,等养精蓄锐足够了之后再投入战斗。


这其实就是一种对马的精力管理,有张有弛,最终得以呈现最佳作战状态。


所以,在进行精力管理的时候,我们需要让挑战的压力和休息相匹配,张弛有度。


就像我们锻炼身体,你得要合理地分配压力和休息,这样你才能以最高效率持续地让身体的肌肉得到锻炼。


如果压力太大而休息太少,你就会被击垮,甚至是因为运动不当而受伤;如果压力不够而休息太多,你往往就会局限于舒适区里,身体肌肉并不会有太多变化。


另一方面,在努力奋斗的过程中,适当地切换到休息状态,也会让我们在脑力活动中有更大的创造性。


我们的大脑有两套思维模式——「集中思维模式」和「发散思维模式」。


当我们努力奋斗的时候,我们就沉浸于「集中思维模式」中,所有的精力都专注于当前的任务,这时候,大脑的注意力和意志力高度集中,让我们可以快速地学习,理解和处理当前的事务。


而当我们给自己留白,完全放空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进入「发散思维模式」,这个时候,我们任由大脑吸收的各种信息在各个区域内乱串,天马行空,因为某些神经元之间突然地连接,你就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灵感,从而有助于在你再次进入「集中思维模式」的时候获得新的洞见。


从努力奋战的专注,切换到休息时间段里的留白,这个思维切换的过程就能让我们有更多的灵感和洞见。


那些恨不得把时间塞得满满当当,在电量不足的时候依然咬牙坚持的人,看似无比忙碌,值得嘉奖,但却往往是效率低下的伪勤奋者。


我们总是把努力奋斗看做是高效能人士的唯一利器,但是,对高手来说,战略性的休息,却能让他们的高效能持续下去,并且激发出新的思维火花。


03  尝试用科学原则,建立休息习惯


休息如此重要,那我们该如何科学地休息呢?


让我们先来做一道测试题——


在以下几种休息活动中,你认为哪个效率最高呢?


  1. 给身体补充点营养,吃块饼干,喝杯咖啡之类的

  2. 上会儿网,读读新闻,看看朋友圈

  3. 放松:什么都不干,做做白日梦,伸展一下身体

  4. 社交:和旁边的同事,家人朋友聊聊天


我相信很大一部分人的休息,就是前面两个活动,给自己倒一杯咖啡,再来一袋薯片,然后开始低头刷手机。


可是,上网和喝咖啡不但不能让我们更好地休息,反而会让我们变得更累。


我们休息的目的,其实是为了重新恢复体力和脑力,其中很关键的是恢复两个资源——「注意力」和「意志力」。


上网读新闻,刷朋友圈,会极大地消耗我们的注意力,而判断信息是否有用,你感不感兴趣,要不要点击,这些脑力的判断决策则会极大地消耗我们的意志力。


所以,上面4个活动中,最好的休息是你什么都不干,或者找个身边的人聊聊天,和很多高刺激性的娱乐活动相比,这些活动不会消耗我们的注意力和意志力,反而会让我们的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让精力得以恢复,以便更好地应对接下来的工作。


《时机管理》这本书的作者丹尼尔·平克说:“如果低谷是毒药,恢复性休息就是解药。”


而对于科学性休息,平克给出了以下几个指导原则:


1. 短暂频繁的休息,比长时间工作长时间休息更好


如果你渴了才喝水,那表明你的身体已经极度缺水,机能已经有了故障,而休息也是一样,我们不能等自己受不了再休息,防范于未然总是更优的选择。


大部分人很难长时间高效率地投入到一件事情上,所以短暂的休息可以帮助人保持专注,激活人对于完成目标的决心,并且,经常性的短暂休息会比偶尔的长时间休息更有效。


员工效率检测公司DeskTime根据调查和研究,提供了一个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的黄金分割比例,就是工作52分钟,休息17分钟。


其实,我们也可以根据自身状况,适当地调整工作和休息的比例,比如像过去上课那样,工作50分钟,休息10分钟,关键的是让自己能够经常性地短暂休息,以保持专注力和意志力。


2. 动起来比坐着有效。


据研究,每小时走5分钟,能够改善情绪,减少人的疲劳感,并且这些微型的运动比专门散步30分钟更有效。


所以,当你工作了一段时间,不妨站起来,离开办公桌,到外面走一走,散散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望一望窗外的人来人往,整个人都会感觉更放松。


3. 社交比独处有效


人是社会性动物,所以有趣的交流总是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愉悦和激励。


而社交休息,也就是跟同事一起闲聊,谈论工作之外的话题,比起吃零食,在网上闲逛等方式,它更能有效减轻压力和改善情绪。


4. 彻底放空要比思绪万千有效


很多人会认为回复微信、刷社交网络、跟人聊聊工作也是休息,但是更有效的方式是,彻底放空。


这就和前面说到的大脑工作模式相关,当我们从「集中思维模式切」换到了放空的「发散思维模式」,那我们的大脑反而会自发地让相关的神经元相互连接,产生新的灵感,让后续的工作更高效。


我们还可以通过冥想和听音乐的方式,给大脑换换档,让你从紧张的工作状态中走出。


科学地休息,就是在合适的时机给自己充电,让自己保持思考的敏锐性和身体的敏捷性,从而成为真正的高效能人士。


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休息几乎成了一种反直觉的行为。


而真正的高手,他们总是会时刻关注自己的状态,在该工作的时候全力奋斗,在该休息的时候科学休息。


回顾一下人类的历史,在狩猎采集的时代,人类除了要定期花费一些时间来打猎或者采集食物,大部分时间还是在晒太阳,聊家常,做游戏,吃吃喝喝和打情骂俏。


到了农业社会,人类为了养活一堆依赖于土地的人口,不得不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忙碌,物质极度短缺。


从欧洲工业革命至今,物质财富开始有了极大的丰富,但是在今天的地球上,可能只有人类是唯一不停工作的动物。


如今的我们似乎被时代的浪潮裹挟着,匆忙地问候,匆忙地行走,匆忙地吃饭,匆忙地睡觉,将自己淹没于匆忙的工作中。


可是,你有没有某一个时刻,忽然停下匆忙的脚步,静下来听一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觉察一下自己身体的感受呢?


大多数人的奋斗,往往为了是让家人过得好一点,是为了让自己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可是不懂得适时地休息,只是拼了命的忙碌和努力,那在你不得不停下来的时候,是否会发现自己又回到了原点,是否会留下一句“人间不值得”的懊悔呢?


路还很长,在努力奋斗之外,何不时常休息休息,不要那么匆忙。 


作者简介:Windy Liu,探索人生哲学,关注自我成长的理想思考者。个人公众号『自言稚语』(ID:selfgrowth-handbook)

责任编辑:Spencer JXLF

原作者名:Windy Liu

转载来源:自言稚语(selfgrowth-handbook)

原文标题休息都不会,谈什么奋斗?

授权说明:口头授权转载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排版技术支持


文章申明:本文章转载自互联网公开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评价
登录后可以评论
立即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