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文化 共筑青年之梦

作者:陈晓敏
主办方:135编辑器
活动名称:135编辑器2020校园新媒体文案排版大赛-东部&南部站



传承中华文化

共筑青年之梦

屏幕截图 2020-12-28 181521.png

· 二十四节气 ·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高度的文化自信从哪里来?它来自中华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来自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古老而科学的“时间制度”,亦是这宏大命题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样的传统文化瑰宝,需要我们青年认真学习和传承。




早在四千年前的夏代就已开始制定“节气”,经过两千多年的完善,于秦汉时期建立了“二十四节气”


吃瓜、吃面、吃饺子群众又问了:二十四节气到底是什么呢?



点击观看视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中国二十四节气介绍给世界

 

一本正经科普


什么是节气

节气的由来是因为地球、太阳、月亮以及其他天体的绕转而引起的气温、降水、能量的改变。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含有气候变化、物候特点和农业生产活动等意义:

表示寒来暑往(四季)的变化(8个):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象征气温变化(5个):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降水量(7个):

 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4个): 

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应天时而动,就地利而兴。在与天地的对话互动中,中国人认识了自然,创立了二十四节气。从“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二十四节气从最初的指导农耕生产逐渐深入到中国人的衣食住行情绪心境,对健康状态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十四节气的传承

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已然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为我们的很多习俗都和节气有关,比如“春分吃春菜”“清明吃青团”“立秋吃西瓜”“冬至吃饺子”等等,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在同一时间做着同样的事情,这就是传统的力量。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已经在2016年11月30日正式入选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是世上最有诗意的历法,是古人是对中国古代千年农耕文化的精到总结,是我们中华文明开出的一朵灿烂的智慧之花。


这样的传统文化瑰宝,是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传承的。


2017年初,国务院印发了相关文件,推行全面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国策,旨在从小培养孩子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依然任重道远,让更多的国家、社区、群体和个人认识、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同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与保护的行列中来,激发其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END——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官微、网络

图文编辑:陈晓敏


活动信息
活动宣传图
135编辑器2020校园新媒体文案排版大赛-东部&南部站
主办方:135编辑器
开始时间: 2020-12-02 12:00
结束时间: 2020-12-31 23:59
投票活动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扫码咨询客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