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买买到底意味着什么

作者:龚悦
主办方:i博导&135编辑器&比格设计
活动名称:i 博导全国学生新媒体小编PK赛

以往,我们刚出生的时候,首先要指认是男人还是女人,现在我们有一个共同而响亮的名字——消费者。


因此出现了一个当代都市生活奇景:一边是被网贷拖垮的年轻人,拆东墙补西墙,另一边是豆瓣上火热的攒钱小组,“0.9元解决一顿午饭”,“想喝奶茶求骂醒”。为什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消费了?消费自由是一切自由的前提吗?社交媒体时代有软文道德吗?


本期,我们聊聊“消费至上”的时代。






消费自由

是一切自由的前提吗?


NN:如今,翻开一本生活指南,满篇都写着两个字“消费”。我们消费食物,消费水,消费偶像,消费知识,消费情绪,消费生活方式,消费各种主义。一方面,女性通过消费在传统的男权社会获得了赋权和自由,粉丝通过消费为自己制造新的意义和愉悦;另一方面,这些看似“被消费”的又反过来围困我们。


如何看待这种“一切皆可消费”的现象?我们还有没有不以消费自由为前提的自由?


说到这个话题,不得不回到两本巨著——马克思的《资本论》和西美尔的《货币哲学》。


日本文化中崇尚一种万物有灵,甚至一把小小的雨伞也是有灵的。伞君它会可可爱爱地参加百鬼夜行。资本主义的逻辑其实是对这种“灵”的破坏,打破了我们和物之间尊敬而依存的关系。因为一切都变得可以交换了,所以物的价值就完全被锁定在交换上。


老奶奶种的胡萝卜比不上进口超市里的胡萝卜,一万元的手表注定比100元的书有价值。但是定下来想一下,除了交换价值以外,我们眼前的物就真的没有别的属性吗?


在任何社会,人们都需要物的使用价值。然而在资本主义市场里,交换价值却成为了万物的尺度。我们看到的首先不是这个包包结不结实、好不好用,而是它的价格。劳动者和产品之间的关系是异化的,我们消费者和商品之间的关系何尝不是一种异化呢? 


西美尔认为,“货币只是通向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是无法栖居在桥上的。”守财奴死守着金钱的桥;挥霍者其实不在意自己买了什么,ta在意的是挥霍这个行为带来的短暂快感;苦行者则把金钱这座桥视为魔鬼,避而远之。


但是正因为苦行者把对金钱的抛弃当作目的,所以在本质上和前两者并没有多大差异,大家都误把金钱这一手段当成是终点。我们都忘记了,我们本来不是为了上桥而上桥的。不管另一边是什么,我们本来的目的是想去彼岸的。


如果消费的本质是用交换价值的尺度来衡量一切,那么好了,不仅身体、知识、偶像被量化,甚至爱和关怀也可以被量化了。现在这些东西不仅分出了“高下”,而且也可以“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了。


不仅如此,我们在以金钱衡量世间万物的时候,我们也被同样的尺度衡量着。人不能栖息在桥上。但是待久了,我们也被桥吞噬了。


消费社会有两层逻辑。一个是,工业化生产让所有东西变得高度一致,人们接触到的信息、物品、观念非常统一,那大家都一样了,怎么才能让自己显得独特,找到存在感呢?就是通过物品的差异。


这里的物品更多是符号意味,包括各种听歌品位、看展品位、批评郭敬明的品位。因为当代人的需求不是对物品的需求,而是对差异的需求,差异要通过不断更新来实现,所以就陷入一直买买买。


现在的状况是,除非远离现代文明,回归原始生活,否则是没有撇清消费的自由的。因为整个社会更新的频率非常快,隔几年就有新技术新产品出现,社会通过商业逻辑不断向前,你只能通过消费跟随,要么你本身成为商品被消费,或者你成为类似“不知道如何使用二维码的老年人”数字弃民。


为什么我们会反复思考“消费”这件事?当我开始把“花钱购买”这个行为摆在桌子上琢磨的时候,意味着我已经感受到其“反客为主”的威胁了。我的生活里充斥着各种形式的商品,犹如跋涉于儿童王国的塑料球海洋。


我想,会有这种烦恼的人,大概有一个相对整齐划一的用户画像:从教育程度、薪水、品味、居住地到每年去宜家的次数,从飞行里程积分到公众号关注列表。好玩的是,我们这帮最用力花钱购买“独特”以装点“个性”的人,恰恰是数据最好推测的人。


因此,对于这个提问,我们很可能要从椅子上走下来,对着镜子回答:与其说“一切变得皆可消费”,不如说是我们这样的人,恰好是消费主义的枪眼所瞄准横扫的对象。就像某种烈鲨所偏好的鱼类,总觉得游到哪都面对着一张深渊巨口。


在消费的王国里,我们享有程度不同的自由;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并没有进入这个国度。在“有购买力的人才算人口”的商品社会计量标准里,他们的存在,大概相当于“飞禽走兽”。



互联网时代,

有软文道德吗?


NN:如果说十年前还有几句红遍大街小巷的广告语,社交媒体时代的广告则越来越隐蔽、越来越“软”了。它会出现在一篇看似讨论当代生活的文章里,博主KOL的好物推荐、穿搭指南里,以一种悄无生息的方式入侵你的生活,抢占你的注意力。


如何看待无处不在的软文?这种混淆了虚假与真实的推广方式道德吗?


这个问题的核心不在于“硬”和“软”,而是信息本身成为了生产资料。在这种基础上,我们生产-加工-传播-再消费信息,也就是信息时代人人都是prosumer(产销合一者)。


我觉得在信息时代去讨论混淆是没有意义的。除了资本游戏以外,互联网企业盈利的三大马车是广告、会员和电商。ta就算不在电商(好物推荐)这个层面赚你的钱,也在你浏览的时候分了流量的一杯羹。


很多平台会打着给用户“免费”提供一个社交场地的幌子,来收集你的各种数据,然后跟各大商家分享,精准投放广告。


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任何的信息是“清白”的。关于这一点,大家可以看一下《监视资本主义》。比如《宠物小精灵》这个游戏,一方面你用手机摄像头帮Google完善了地图(特别是建筑物里面地图);另一方面,它把你带去了大数据计算下你可能消费的地方。那种明显的软广是不是相形见绌了呢?


所以我们要尽量守护好自己的信息,因为当我们的衣食住行、听的歌、看的电影,甚至约会的对象都由这些互联网巨头收集、预测和决定的时候,我们生而为人的那一点自由,和那一点因为未知而产生的无限可能性,也消之殆尽了。

如果把道德定义为“利他”,不道德就是对你有损害,那这个问题也就是说“软文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更糟吗?”除非软文内容不实、占用隐私强行输出,否则许多读者是完全知道“好物推荐、穿搭指南”里是含广告的,但是ta们本身就有这个需求,软文只是给ta们提供一个选择。


不只是软文影响人,所有信息都影响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那软文就没什么不道德的。


这让我想起有一年我刚从山里回到城市,接受了大自然的洗礼后,看哪都不顺眼。我给老师写信说,自然无一不美,置于其间的人造物显得那么可笑又丑陋。看惯了山川与溪流,像薄肥皂似的楼房与密封罐子地铁,实在糟糕透了。


老师给我回信:纯净的自然,正在默默包纳乌七八糟的我们。


我从来没有这样想过问题。从此我意识到,“允许”是一种比洁癖更松弛的美德,就像杂草丛生是互联网最好的状态。



活动信息
活动宣传图
i 博导全国学生新媒体小编PK赛
主办方:i博导&135编辑器&比格设计
开始时间: 2021-04-29 10:30
结束时间: 2021-05-12 23:00
热门参赛作品
抵制新疆棉?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 (3912票) 新疆棉花的温暖史记 (2961票) 新疆棉事件后,国货品牌发展并非稳步上升? (2806票) 支持中国制造和新疆棉花 (1999票) 新疆棉不怕!究竟是谁抵制来自新疆棉花的“爱” (1787票) “我支持新疆棉花”善良要长出牙齿,不然就是软弱。 (1457票) 支持新疆棉,力挺中国潮 (1291票) 新疆棉事后的“中国李宁” (1284票) 国潮崛起的背后竟是....... (1070票) 支持新疆棉,推动国潮品牌! (1029票) 新疆棉花的事,你知道多少? (1019票) 中国国潮日 (928票) 国潮的“崛起”是偶然还是必然? (895票) 中国潮,中国造 (751票) 支持新疆棉花,支持中国品牌!!! (733票) 新疆棉花一定行| 国潮回力 回天之力 (709票) 中国:”我很潮“ (659票) 新疆棉KO国潮产品 (635票) 国潮来袭!支持新疆棉花! (621票) 新疆棉花显自信,国潮崛起正当时! (615票) 中国新疆棉花是顶级品质 (611票) “新疆棉花”事件怎么回事?细谈新疆棉花与国朝运动品牌发展的空间与局限 (582票) “国潮崛起,吹爆李宁!?” (580票) 新疆棉花,国货崛起 (539票) “新疆棉花事件”后,国潮来袭? (516票) 新疆棉事件国潮反转? (490票) 知“新疆棉事件”,论国潮运动品牌该如何发展? (478票) 引起广泛关注的“新疆棉花”闹剧,再次推动国潮文化发展! (472票) 新疆棉花事件后,国潮品牌加速崛起! (466票) 国潮之光 GUOCHAOZHIGUANG (459票)
投票活动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扫码咨询客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