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公祭日是一个国家为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纪念活动,由国家权力机关决定。
国家公祭日,聚集在一起,以沉重的心情缅怀逝者,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国家存在的目的和价值,体会到国家统一强大的重要。
七月十五也是佛教盂兰盆节。盂兰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译。“盂兰”,倒悬的意思,倒悬形容苦厄之状,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
国家公祭日是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体现的是对群众的尊重,是对生命的敬畏。
这个节日源于早期的“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七月半”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与农事丰收时祭。古时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
国家公祭日是一个国家为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纪念活动,由国家权力机关决定。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中国南京开始对中国同胞实施长达四十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三十多万人惨遭杀戮。
2014年12月13日,出席首次在南京市举行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公祭仪式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广泛报道,广大市民也通过各种方式抒发情感、寄托哀思。
在民间世俗里,“七月半”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不忘根本。在佛教里,七月又称“欢喜月”、“佛欢喜日”、“吉祥月”,“报恩月”。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更是抚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同时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是中国与世界更好的在沟通。
七月半,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
七月半施祭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中元节放河灯,据说是从上元节(元宵节)的张灯习俗演变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