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雁感知到北方寒气,排成“人”字或“一”字,向温暖的南方迁徙。它们的身影掠过天际,仿佛在诉说:“秋凉已至,归期将至。”
白露后,北方气温进一步下降,燕子等鸟类结束夏季的繁衍活动,燕子等留鸟也收拾行囊,飞回故乡过冬。古人以“玄鸟归巢”喻游子归乡。
百鸟忙碌起来,采集果实、种子藏于巢穴,为寒冬储备粮食。这一“养羞”之举,恰似农人晾晒秋粮,皆是生命对自然的敬畏与顺应。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作为秋季的第三个节气,白露标志着孟秋向仲秋的过渡,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加大,清晨的露水日益增多且凝结成白色水珠,附着在草木表面,“白露”之名由此而来。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作为秋季的第三个节气,白露标志着孟秋向仲秋的过渡,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加大,清晨的露水日益增多且凝结成白色水珠,附着在草木表面,“白露”之名由此而来。
当清晨的草木披上一层晶莹露珠,当夜风中开始夹杂丝丝凉意,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最具诗意的节气白露。它如一位温婉的信使,轻轻叩开秋日的大门,将天地间的色彩从热烈转为沉静。
经过夏日生长的茶叶,在白露时节采摘,茶香醇厚,被称为“白露茶”。沏一壶热茶,看茶烟袅袅,秋燥与烦忧也随之消散。
福建等地有白露吃龙眼的习俗,认为此时龙眼个大味甜,能益气补脾、养血安神。一颗龙眼下肚,仿佛将整个秋日的甘甜都收藏。
苏浙一带会酿制“白露米酒”,用糯米、高粱等发酵而成,酒色微红,入口绵甜。抿一口米酒,听一场秋雨,便是人间好时节。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作为秋季的第三个节气,白露标志着孟秋向仲秋的过渡,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加大,清晨的露水日益增多且凝结成白色水珠,附着在草木表面,“白露”之名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