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健康最忠实的“晴雨表”,每一次数值的起伏,都在诉说着身体的秘密。无论是高血压患者日常的健康管理,还是普通人对心血管健康的未雨绸缪,家庭血压监测都是守护生命防线的关键一环。今天,就跟着这份超实用指南,解锁家庭血压监测的正确姿势,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推荐,优先选择经过国际标准(ESH、AHA)认证的电子血压计,下面为您简要介绍:
操作简便,一键测量,部分带语音播报。采用示波法测量,抗干扰能力强,能测平均压。测肱动脉血压,与水银血压计测量位置相同,稳定性好,适合老人、心率不齐及糖尿病患者。
小巧便携,适合衣物厚重时使用。但测量腕动脉压力,对中老年人、血液粘稠等特殊人群,测量值与臂式相比偏差超10mmHg,结果仅供参考。
曾是医疗主导,测量精度高,靠听诊器听肱动脉搏动确定血压。但操作要求高,易出错,不便携带,还有水银泄露风险,国家已逐步限制使用。综合考量,家庭血压监测优先选臂式全自动示波法电子血压计,兼顾准确与便捷。
很多人觉得量血压就是绑上袖带按个键,其实里面藏着不少学问!掌握这几个关键步骤,测量结果更靠谱:
凡是通过社交平台添加微信,让你下载APP或者点击链接进行S单的,都是诈骗。
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双脚平放地面,上臂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可将手臂放在桌上,肘部下方垫个软垫)。
袖带应绑在裸露的上臂,下缘距肘窝2-3厘米,松紧以能插入1-2根手指为宜。
每次测量至少2次,间隔1-2分钟,取平均值;若两次测量差值超过10mmHg,应测量第3次,取后两次的平均值。
测量时不要说话、憋尿或跷二郎腿,否则可能让血压“虚高”哦!
血压测量后随手一扔可不行!学会记录和分析数据,才能发现血压变化的规律。
建议准备一个专用笔记本或使用手机健康类APP,记录测量日期、时间、收缩压(高压)、舒张压(低压)、心率,以及测量时的状态(如是否服药、情绪如何)。
一般来说,家庭血压监测的目标值是<135/85mmHg。如果发现血压连续几天高于目标值,或波动较大(比如早晚血压差值超过20mmHg),就要提高警惕了!
老年人、糖尿病或肾病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可能有所不同,具体需遵医嘱调整。
每周至少测量1天血压,早晚各1次;血压不稳定或刚调整治疗方案时,每天早晚各测1次,连续7天。
家庭血压监测不仅是记录数据,更是发现健康隐患的“预警器”。出现以下情况,一定要及时联系医生或药师:
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伴头痛、胸闷、视力模糊等症状。
收缩压<90mmHg或舒张压<60mmHg,出现头晕、乏力、眼前发黑等不适。
服用降压药后出现严重头晕、干咳、下肢水肿等不良反应。
收缩压<90mmHg或舒张压<60mmHg,出现头晕、乏力、眼前发黑等不适。
高血压3级(重度) | ≥180 | ≥110 |
排版:135编辑器 素材:135编辑器
文字:135AI写作仅作占位,请自行替换
图片:来源135摄影图
(ID:81530)、(ID:81523)、(ID:63645)
使用请替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