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已经悄然而至,这个季节既是收获的黄金时节,也是人体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重要过渡期。中医讲究"天人相应",秋季养生重在"养收",既要缓解秋燥,又要为寒冬的到来积蓄能量。
进入秋季,天气逐渐变得干燥,人体容易出现口干、咽干、皮肤干燥等"秋燥"症状。因此,饮食调理应当以"润燥"为核心,同时注意保护脾胃,为身体打下良好基础。
在日常饮食中可以有意识地增加一些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比如洁白莹润的银耳、清心安神的百合、润肺止咳的蜂蜜、生津止渴的梨子,还有营养丰富的芝麻、核桃等,这些食物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缓解秋季干燥带来的各种不适感,让身体保持水润状态。
中医认为秋季对应人体的肺脏,而肺喜润恶燥,因此要尽量减少葱、姜、蒜、辣椒等辛辣食物的摄入,因为这些食物具有发散作用,会加重秋燥对人体的影响;相反地,可以适当多吃一些山楂、葡萄、石榴、柚子等酸味食物,以达到收敛肺气、生津止渴的效果。
秋季是进补的好时节,但切记不能盲目地"贴秋膘",对于现代人来说,更推荐"清补"和"平补",可以选择一些性质平和的食物,如山药、莲藕、红枣、莲子、禽肉和鱼类等,通过这些食物来增强体质,为迎接寒冷的冬天做好充分的能量储备。
随着白昼逐渐变短,黑夜逐渐变长,我们的日常生活作息也应该顺应自然界的这种变化做出相应调整,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季节转换,保持身体健康。
《黄帝内经》提出秋季应该"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意思是说秋天应该早点睡觉,早点起床,最好能够和鸡的活动时间保持一致,这样有助于阳气的收敛和阴精的积蓄,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修复,为第二天的工作学习储备足够的能量。
俗话说"春捂秋冻",这句话确实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初秋时节不要过早地增加厚衣服,应该有意识地让身体适度接受一些凉爽的刺激,这样可以逐渐增强人体的耐寒能力,等到真正寒冷的冬天来临时,身体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身体的一些关键部位还是需要特别保护的,比如颈部、腹部和脚部这些容易受寒的部位,在天气转凉时应该及时添加衣物,晚上睡觉时也要盖好被子,防止秋风侵袭这些部位导致受凉,引发感冒或者其他健康问题。
推荐选择一些动作舒缓、强度适中的运动项目,比如慢跑、散步、太极拳、瑜伽、健身操等,这些运动能够帮助我们活动筋骨、促进血液循环,同时又不会导致大汗淋漓,符合秋季"养收"的养生原则。
秋季早晚温差较大,清晨和夜晚温度偏低,而且空气质量可能不太理想,因此最好选择在太阳出来之后再进行户外运动,一般来说上午9-10点或者下午4-5点都是不错的运动时间段,这个时候气温适宜,空气质量相对较好,非常适合进行户外锻炼。
由于秋季气温较低,人体的肌肉和关节会相对僵硬一些,运动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热身准备活动,这样可以有效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同时虽然秋天不像夏天那样容易大量出汗,但运动前后仍然要及时补充水分,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避免因为缺水而引起不适。
排版 | 135编辑器
图片 | 135摄影图ID:59051
文字 | 135AI写作
头图 | 笔格设计ID:57270+135自带素材
飞鸟ID:158101
文字仅做模版占位展示,购买后请自行替换
顺应时节
滋养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