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渐紧,冬意愈浓,大自然进入“休养生息”的静谧时节。中医常说“冬藏”,此时人体阳气内敛、阴气渐盛,正是调养身体、积蓄能量的黄金时期。顺应冬季时令特点,从饮食、起居、美食三方面入手,就能让身心在严寒中得到温柔呵护,为来年的健康活力储备满满能量。




秋冬饮食讲究“温补”,以顺应阳气潜藏的规律,但需谨记“补而不燥”,避免加重身体负担。可适当多摄入羊肉、牛肉等温热性食材,搭配白萝卜、山药等健脾润燥的蔬果,既能补充营养,又能抵御寒气。比如一碗当归生姜羊肉汤,温阳散寒、补气养血,特别适合冬季畏寒体质的人食用。

同时,秋冬气候干燥,易出现口干舌燥、皮肤缺水等问题,需注重滋阴润燥。可多吃银耳、百合、梨等食材,煮一碗银耳百合粥,或炖一锅冰糖雪梨水,既能滋润脏腑,又能缓解干燥带来的不适,让身体由内而外保持水润。



还要注意避免过多食用生冷、辛辣刺激食物,生冷食物会损伤脾胃阳气,辛辣食物则容易耗伤阴液,加剧干燥。饮食宜清淡规律,少食多餐,减轻肠胃消化负担,让营养更好地被身体吸收利用。









秋冬起居的核心是“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早睡能顺应阳气的收敛,减少能量消耗;晚起则可等待自然界阳气生发后再活动,避免因过早外出而感受寒邪。保证充足的睡眠,不仅能缓解秋冬的疲惫感,还能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修复,增强抵抗力。


注意保暖是秋冬起居的重中之重,尤其要护住头部、颈部、背部和脚部这四个“关键部位”。头部是阳气汇聚之处,外出戴帽子能减少阳气散失;颈部受凉易引发感冒、颈椎不适,可佩戴围巾;背部有诸多重要穴位,保暖能护住“阳气之根”;脚部穴位密集,每晚用温水泡脚15-20分钟,既能促进血液循环,又能缓解一天的疲劳,帮助入眠。



秋冬运动需“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以免耗伤阳气。可选择散步、太极拳、室内瑜伽等舒缓的运动,在阳光充足的时段进行,既能活动筋骨,又能借助日光补充阳气,增强体质。









秋冬的温暖,藏在一粥一汤的烟火气里。一份精心炖煮的养生美食,既能驱散寒意、滋补身体,更能带来治愈人心的幸福感。以下三道应季食谱,兼顾温补与润燥,做法简单易上手,让你在冬日里轻松吃出健康与暖意。

作为秋冬温补的经典美食,这道汤堪称“御寒神器”。选用新鲜羊肉切块,焯水去除血水后,与切片的生姜、当归一同放入砂锅中,加足量清水慢炖1.5-2小时,出锅前加盐调味即可。羊肉性温,能补气血、暖脾胃,当归可活血补血,生姜驱寒暖胃,喝上一碗,全身暖意瞬间蔓延,特别适合手脚冰凉的人群。



应对秋冬干燥,这道甜羹是绝佳选择。提前将银耳泡发撕成小朵,与洗净的百合、莲子一同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和冰糖,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慢炖40分钟,直至银耳出胶、莲子软糯。银耳富含植物胶质,能滋阴润燥、养护肌肤,百合和莲子则有助安神养心,饭后喝一碗,既能缓解干燥,又能舒缓情绪,助力优质睡眠。



山药健脾养胃,板栗补肾强筋,鸡肉滋补益气,三者搭配堪称秋冬养生“黄金组合”。鸡肉切块焯水,与去皮的山药块、板栗一同放入高压锅,加葱段、姜片和少许料酒,上汽后压15分钟,开盖加盐调味即可。这道菜口感软烂鲜香,营养丰富且易于消化,既能补充冬季所需能量,又能养护脾胃功能,全家老小都适合食用。






「模板版权声明」
排版丨135编辑器
图片来源丨135图库,使用时请自行替换
图片ID:59049,关键词:养生、中医、中药材
文字丨135AI写作,使用时请自行替换
首图丨本人绘制+135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