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养重润燥
妙招护安康
- 秋季养生指南 -
告别了夏日的闷热潮湿
我们迎来了风清气爽的秋季
只是秋意渐浓时,空气也愈发干燥
早晚的凉意更是悄然而至
老话常说“一夏无病三分虚”
秋季恰好成了调养身心
为健康过冬积蓄能量的黄金时节
将洁白莹润的银耳与清心安神的百合、健脾固精的莲子一同放入锅中,经过长时间的慢火炖煮,直至银耳融化出胶,汤羹变得粘稠滑润,在微凉的秋日早晨或夜晚喝上一碗,能有效缓解皮肤干燥、口鼻咽干等不适。
山药薏米芡实粥
山药能补脾养胃,薏米可健脾祛湿,芡实善于固涩,将这三种食材与大米一同熬煮成一锅温热软糯的粥,每天清晨食用一碗,能够温和而持久地强壮你的脾胃功能。
秋燥最易伤肺,引发干咳。此时,将清甜多汁的雪梨从顶部切开,挖去部分果核,在梨心中放入几颗枸杞和一两颗冰糖,再淋上纯天然的土蜂蜜,盖上“梨盖”放入碗中隔水蒸熟,吃梨喝汤,不仅能润肺止咳、生津止渴,其甘甜的味道也更能被全家老少所接受。
老话常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经历了盛夏的消耗,秋季恰好成了调养身心、为健康过冬积蓄能量的黄金时节。
中医认为,秋季养生必须遵循“养收”的原则,即收敛神气,适应秋季平容的特征,如此才能更好地贴合时节规律,养护身体。
在中医理论中,秋季与人体五脏中的“肺”相对应,肺被称为“娇脏”,因为它喜欢湿润而厌恶干燥,很容易被外界干燥的气候所伤害。
一旦肺部受损,就可能导致呼吸道疾病和皮肤问题的出现,因此整个秋季的养生工作都应围绕着“润肺”这个中心点来展开。
所谓“少辛”,是指要尽量减少葱、姜、蒜、辣椒等辛辣食物的摄入,因为这类食物具有“发散”的效果,会加速人体水分的消耗,与秋季“收敛”的养生主旨背道而驰;
而“增酸”则是要适当多吃一些像山楂、葡萄、石榴、柚子等带有酸味的水果。
“春捂秋冻”的谚语意在让我们不要过早地增添厚衣,从而慢慢提高身体的抗寒能力,但“秋冻”绝非一味地挨冻,其关键在于保护好身体的薄弱环节。
特别是脖颈、腰腹和脚踝这三个容易受寒邪侵袭的部位,及时添加围巾、背心和长袜,避免“凉气”从此处侵入人体。
古人依节气而食、顺四时而生,留下了“贴秋膘”“秋练”“秋养”等智慧。然而,时代更迭、生活方式剧变,许多旧俗若不加甄别地“照搬”,反而容易变成健康的“绊脚石”。
忌盲目“贴秋膘”
过去物质匮乏,“贴秋膘”是为了储存脂肪以抵御寒冬,但如今我们普遍营养过剩,因此不应再大量摄入油腻厚重的食物,现代人的秋季进补更应侧重于选择一些性质平和、能滋阴润燥的食材。
秋日的运动锻炼应遵循“收敛”的原则,选择一些节奏和缓、强度适中的项目,比如快走、慢跑、打太极拳或做瑜伽,让身体感到温暖并微微出汗就达到了最佳效果,切不可追求大汗淋漓,因为中医认为“汗血同源”,过度出汗会耗伤人体宝贵的津液。
忌情绪“悲秋伤感”
秋风萧瑟、草木凋零的景象容易引发人们内心的凄凉和忧郁之感,这种“悲秋”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排解,会影响身体的健康。
因此我们需要主动地去调适心情,多与朋友家人交流,多到户外晒太阳和欣赏秋日美景,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才是秋季最好的“心药”。
微信号:135editor
新浪微博:@135编辑器
【模板版权声明】
排版|135编辑器
图片|135摄影图(ID:62886)
使用请自行替换
贴纸|135编辑器
头图含AI生成元素
文字|来源于135AI写作,请自行替换
孩子的健康,是每个家庭心头最柔软的牵挂。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活泼好动的孩童,成长路上难免遭遇健康 “小插曲”。而儿科,正是守护这份稚嫩的专业领域。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儿科的世界,解锁关于它的核心知识,为孩子的健康成长筑牢认知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