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艾滋病日
THE WORLD AIDS DAY
在世界艾滋病日到来之际,我们特别策划本期科普内容,系统介绍艾滋病的本质特征、传播途径与科学预防方法。通过客观理性的知识普及,旨在帮助公众建立科学认知、消除无谓恐慌,共同营造理解、包容、支持的社会氛围。
免疫系统杀手
艾滋病(AIDS)作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发的慢性传染病,其危害贯穿个体健康与社会运行,呈现多层次破坏特征:
HIV以人体CD4+T淋巴细胞为主要攻击目标,导致该细胞进行性减少,免疫功能逐步衰竭。当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200/mm³时,机体完全丧失对病原体的抵抗力,进入艾滋病终末阶段。
免疫缺陷引发多种致命感染,如肺孢子菌肺炎导致进行性呼吸困难、隐球菌脑膜炎引发剧烈头痛与意识障碍、隐孢子虫肠炎造成持续性水样腹泻等,这些感染成为艾滋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
病毒长期侵蚀使机体癌变概率骤升,卡波西肉瘤、淋巴瘤等恶性肿瘤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三段式演变症状
艾滋病症状随感染阶段递进呈现明显差异,早期识别对防控至关重要:
典型全身症状:以发热为核心,伴随头痛、盗汗、恶心呕吐、肌肉关节酸痛等,症状持续1~3周后自行缓解。
特异性体征:部分患者出现口唇或生殖器单纯疱疹、沿神经分布的带状疱疹,以及颈部、腋窝等部位淋巴结肿大。
诊断难点:此阶段HIV抗体尚未产生,常规筛查易呈阴性,需通过核酸检测才能早期确诊。
临床特征:无明显自觉症状,外表与正常人无异,但病毒持续复制导致CD4+T淋巴细胞缓慢下降。
传播风险:因症状隐匿,感染者常未察觉自身病情,成为性接触传播的主要源头,约80%的传播发生在此阶段。
核心全身症状:持续1个月以上的发热盗汗、每日数次的水样腹泻,以及半年内体重骤降10%以上。
神经精神异常:出现记忆力减退、性格改变、癫痫发作甚至痴呆等症状,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受侵犯。
致命并发症集中爆发:同时出现多种机会性感染与肿瘤,如口腔念珠菌感染、肺结核、卡波西肉瘤等,标志病情进入危重阶段。
破除歧视藩篱
随着医学进步,艾滋病已成为可管理的慢性疾病,社会支持体系的完善至关重要:
反歧视的法律底线:我国《艾滋病防治条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婚姻、就业、入学等方面歧视感染者及其家属。
隐私权绝对保护:未经本人或监护人同意,不得公开感染者姓名、病史等身份相关信息,医疗机构需建立严格信息保密制度。
医疗保障全覆盖:“四免一关怀”政策提供免费抗病毒药物、母婴阻断治疗、义务教育减免等保障,确保感染者获得基础医疗与生活支持。
建立科学认知屏障:明确日常接触不会传播HIV,消除“接触即感染”的认知误区。
鼓励主动检测与治疗:倡导高危人群定期筛查,确诊后立即启动抗病毒治疗,病毒载量抑制者可实现“零传播”。
构建人文关怀网络:通过社区支持小组、心理咨询服务等,帮助感染者缓解心理压力,同时引导公众以平等态度接纳感染者,营造“理解代替偏见”的社会氛围。
文字 | 来源135AI写作,使用请务必替换
图片 | 来源135摄影图(ID:63922)
头图 | 135编辑器+笔格设计:72316
排版 | 135编辑器
受强冷空气影响,预计我市未来48小时内将出现一次明显的强降温天气过程,大部分地区气温下降10~12℃,并伴有4~6级偏北风。此次降温幅度大、影响范围广,提醒广大市民提前做好防寒保暖工作,注意防范气温骤降对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