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白露至、缅先贤

作者:王泺源
主办方:江苏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活动名称:2024年江苏师范大学新媒体训练营结营作业
The beginning of the school season, Bai Lu to, the sages of Burma.
开学季、白露至、缅先贤

走过漫长的暑假之路,我们的征程还在路上。踔厉奋发,美好生活将不会辜负你的努力!

开学季:新征程的起点


1618802992_6481_thumb.jpg

金秋九月,又是一年开学季。9月7日至8日,江苏师范大学将迎来2024级新生,学长学姐帮助新生入学。美好的大学生活即将开始。对于新生来说,这是一个新的起点,充满了希望和挑战。对于学长学姐们来说,这是他们求学的一个逗号。在新的学期里,大家怀揣着梦想,努力学习知识,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开学季,是成长的季节,是积累知识、拓展视野的好时机。愿每一位同学都能珍惜这宝贵的时光,勇敢追求自己的目标,在学业上不断进步,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白露至:秋意渐浓
白•露
White Dew

处暑刚过,夏日接近了尾声,白露将至。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秋季第3个节气,干支历申月的结束与酉月的起始。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由于冷空气转守为攻,白昼有阳光尚热,但傍晚后气温便很快下降,昼夜温差逐渐拉大。

白露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天气渐渐转凉,寒生露凝。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按近代学者张宝堃提出的“候平均气温”标准,候平均温度在10-22℃期间为春季或秋季,按此标准,从白露节气开始,各地陆续开始进入到秋天。

111.jpg

民谚云:‘白露身弗露。’言至是天气乃肃,可以授衣耳。”意在提醒人们此时白天尚热,但早晚天气已有凉意,如果打赤膊就容易着凉。此外,这个时节还需预防秋燥。 白露期间的各地民俗主要有祭祀大禹、酿五谷酒、喝白露茶等。

白露的到来,意味着秋天的气息更加浓厚。天气逐渐转凉,秋风吹过,带来了丝丝凉意。这是一个美丽而富有诗意的季节,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缅怀袁隆平:禾下乘凉梦 一梦逐一生

R-C.jpg

同样在历史上的 9 月 7 日,袁隆平出生。他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他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让无数人远离饥饿。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1956年上映的电影《上甘岭》中,年轻的志愿军战士在异国他乡的坑道里,唱起《我的祖国》。

稻浪飘香,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思恋,对温暖的念想,对和平的向往。

那一年,26岁的袁隆平开始了农学试验。不久后,他的研究从红薯育种转向水稻育种。这一转身,改变了他的一生,也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生存境遇。

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同饥饿斗争的历史。挨饿,曾是最深最痛的民族记忆。新中国成立前,少年袁隆平,因路遇饿殍,而立志学农。

“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一个当时看来遥不可及的梦,让袁隆平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追逐。

“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袁隆平立下誓言。蓬勃向上的新中国给袁隆平提供了践行农业报国誓言的广阔舞台。日益强盛的祖国就是他躬耕科研的沃土。1984年,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国家下拨的第一笔经费就高达500万元。”袁隆平回忆,中心因此迅速建起了温室和气候室,配置了200多台仪器。

OIP-C.jpg

回望袁老一生,宏愿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情怀和担当。

这是一条艰辛求索的路。质疑、失败、挫折,如家常便饭;误解、反对、诋毁,曾如影随形。他默不作声,背上腊肉,转乘几日火车,去云南、海南、广东,重复一场又一场试验。

为稻种追寻温度与阳光,就像候鸟追着太阳!

粮稳,则天下安。水稻种植是应用科学。对科学家袁隆平而言,国家和人民的需求至高无上——技术手段不断更迭,但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始终是丰收。

近年,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年增产水稻约250万吨。中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世界证明,我们完全可以靠自己养活14亿人民。

“国士在,且厚,不可当也。”

虽然袁隆平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他的坚持、创新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缅怀袁隆平先生,珍惜每一粒粮食,传承他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结语

少年强则国强,伟大盛世将由我们年轻一代开创!加油!

END


排版 插图 文案 设计 校对| 王泺源


投票活动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扫码咨询客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