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憾已然,大量文书流存在外,但文书的内容与敦煌石窟密切相关,外国学者们要来敦煌,所以敦煌的根在中国,敦煌成为世界的敦煌学,它改变了对中亚、亚欧大陆乃至世界历史的认识,而将自己的位置放于广阔的世界地图中,不再是以脚下的土地为中心。季羡林先生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聚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古代敦煌有“华戎所交一都会”之称,西域胡商与中原汉族商人在此各种货品交易,同时“丝绸之路”畅通,中原文化在此扎根,发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传入,随佛教而传的还有西亚、中亚文化,中西文化在此汇合、碰撞、交融。
敦煌学的研究,重量级的学者有罗振玉、王国维、陈寅恪、向达、姜亮夫、王重民等,他们开拓了研究领域,为敦煌学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画家张大千1941年起他来敦煌两次,共五六年的时间在此临摹。他曾在《对江北申话敦煌》中说:“……我们的敦煌壁画早于欧洲的文艺复兴约有一千年,而现代发现尚属相当的完整,这也可说是人类文化的奇迹……”他离开莫高窟,常书鸿来了。
在斯坦因去世的那一年,战乱之中,在法国留学的常书鸿回来了,年久失修的莫高窟破败不堪。然而敦煌莫高窟是唯一一个历经千年开窟,雕塑、壁画一应俱全的世界艺术宝库,常书鸿再也没离开。他说:“我如果为了个人的一些挫折与磨难就放弃责任而退却的话,这个劫后余生的艺术宝库,很可能随时再遭劫难!”他带领有志青年们一起对抗自然与人为的破坏,给洞窟编号,调查临摹,举办展览,基本物资全无的条件下含辛茹苦保护与发展莫高窟,一如佛教中“舍身饲虎”的精神--慈悲与奉献。“如果真的再一次重新来到这个世界,我将还是‘常书鸿’,去完成敦煌那些尚未完成的工作。”
20世纪40年代,段文杰被张大千在重庆举办的“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所吸引,绘画专业的他从此就沉醉在敦煌壁画中。他经历了敦煌研究所发展的过程,他给洞窟编号、临摹、调查,他也经历被批斗。在极不公正的境遇里,他不抱怨,走进洞窟,便得安宁。临摹复制洞窟,在国内外展览,尽显敦煌艺术之美,极大推动敦煌学的发展!
莫高窟的一切终究会消亡,修复尚可延缓它的衰老。李云鹤先生和壁画修复专家经过反复试验,找到适合材料,效果令国外同行也拍案叫绝。1998年樊锦诗出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提出“数字敦煌”概念,用数字化手段完整记录,而数字化则为后人留下永久的影像,“最大限度地使社会公众能够公平地享有文化遗产”。历经波折,小个子的樊锦诗院长有“不为外力所胁迫而坚持正义的勇气”,最终率领敦煌人创作了4K超高清宽银幕主题电影《千年莫高》和全球第一部展现文化遗产的8K高分辨率球幕电影《梦幻佛宫》,让敦煌文明传承,催生创新的力量!
日本、美国一些研究所与敦煌研究所合作几十年,他们被敦煌专家们的不计个人得失的真诚打动。敦煌的生活艰苦,可外方的援助经费,全部用在研究项目上。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曾说:“如果只有石窟本身,而没有像樊锦诗这样把一切都牺牲掉,守在敦煌做研究的学者,可能也不会有这么多外国学术机构愿意与敦煌研究院合作。”
当年的莫高窟,几乎是与世隔绝的,而他们,为敦煌,愿意!戈壁的风一年又一年,敦煌人一日又一日缓慢临摹、修复、维护、调查、研究,犹如当年开凿石窟的工匠一样,付出心血、带着信仰,与敦煌相守一生!

再 现
莫高窟的文物得到了保存,借助数字化,实现了存档、研究、分享,是人类一大幸事,为国家、为世界再现人类的文明!
早期菩萨形象拘谨,北魏中晚期,佛像主要特征“秀骨清像”,而在盛唐时则恬淡自然。佛教在中国几百年后,与儒家、道家思想斗争、融合,世俗化的佛教文化已延伸到日常生活。在惊恐阴冷的壁画里的佛像是宁静超然的,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写道:“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笑容为特征。”在战祸、饥荒、疾疫的社会里,人们唯有在此才能感受痛苦中的美好,内心可托。“拈花一笑”的顿悟与释然,成为人心底的安宁。
将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的人物画、建筑画、山水画、花鸟画和社会生活场景融合一体,表现不同时代不同人的理想世界。
第3窟,千手观音,唯一以观音为主题的洞窟壁画,其铁线描勾勒衣饰的技法已炉火纯青,淡雅清幽中透露出安详,深得两宋山水画和人物画的笔墨神韵。
第45窟,七身彩塑,造像和颜色,保存完整,代表敦煌盛唐时期的彩塑,评为“特窟”。塑像动静结合,张弛有度,每一个都极具个性。
第158窟,涅槃像,卧佛像长15.8米,头向南,足向北,面向东,慈悲、超脱,宁静坦然面对着朝圣者,“美到极致”。
第220窟,壁画杰作,通壁大画《无量寿经变》,呈现极乐世界的种种令人向往的美妙图景。而其又隐藏着“双层壁画”截面,以此可见唐宋时代对照,同时引出对“供养人”图像的了解,可窥当时社会现状。
第259窟,禅定佛像,坐佛眉长眼细,着圆领通肩袈裟,衣服纹理逼真,盘坐,两手交握于腹前,庄重沉静。禅定后从内心发出一种喜悦的微笑,了悟释然,内心无念清净。
第285窟,目前有最早确切纪年题记的洞窟。禅修的僧人端坐沉思,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入澄明世界。
……
莫高窟共有270个洞窟出现了飞天,姿态各异,以飞动的身形、婀娜的舞姿、缥缈的仙乐、芬芳的鲜花,生动形象地向世人和众生展示了如来世界的胜景。以舞带当风、凌空起舞的姿态,表现佛国境界的超尘拔俗。而飞舞与现实的羁绊形成张力,飞天又承载着中国人对自由精神的追求!
走进莫高窟,观者入深旷宁静的环境,丢弃心中杂念,暂入空明世界。期未来一天,可以真正地站在那一尊佛前,凝视他,照见自己!

尾 声
综观敦煌一路走来,商贾、僧侣、画师汇集敦煌,从显贵到平民频繁开窟,历经千年营造,从无到有,从不毛之地到万佛之国,其实是命运对于人的意志最彻底的考验。不仅是佛教的传播,更是人心的力量,在苦难中不失信仰,在苦难中谋求自由和强大!
参考书籍:
1.《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口述,顾春芳撰写。
2.《丝绸之路》,[英]彼得.弗兰科潘著,邵旭东 孙芳译
3.《甘肃和宁夏》(Lonely Planet),作者:孙澍、龚宥文,罗莎,邱心怡,张帆,赵晶晶
4.《最美敦煌》(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