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的角度告诉你,如何告别穷穷穷穷穷穷穷穷忙?

很多人总是觉得自己很忙,并且很享受自己这种忙碌的感觉,甚至还称之为“充实”,但其实真正创造的价值、取得的成绩却是很有限的。

【一】总是忙忙碌碌碌碌无为

 

身边的一个同学跟我抱怨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最近要忙死了”。看他一天天早出晚归,顶着越来越重的黑眼圈,我很好奇到底是有多少事情才能让一个年轻帅小伙如此憔悴?

 

我观察了他一天之后发现,他真的“好忙”。每天总有回不完的工作讯息(微信、邮件),需要安排和参加不同的会议,需要完成导师给自己的任务,需要处理班里的活动,甚至还在进行一份心理学考研补习班的兼职。

 

看他好不容易忙完了手中的工作之后,便打开手机玩一局王者荣耀,或者是看一期极限挑战。“你知道我如何应对这么多工作还不会倒下吗?就是因为我知道劳逸结合。”他有点得意地解释道。

 

一年后,到了毕业论文的开题答辩前一个星期,我问他开题答辩准备得怎么样时,他又向我抱怨道“我最近很忙,根本没时间去准备!再说了我想了也没用,这研究生算是白读了,什么都没学到,什么都不会。”

 

很多人总是觉得自己很忙,并且很享受自己这种忙碌的感觉,甚至还称之为“充实”,但其实真正创造的价值、取得的成绩却是很有限的。

 

在工作中,对于生产能力和价值没有明确的指标,很多人都会采用工业时代关于生产能力的指标,以可视的方式完成很多事情。也就是说如果你随时都在收发电子邮件,如果你不断安排、参加会议等等这些行为都可以使得你看上去很忙。

 

麦肯锡的一项调研中发现,知识工作者(例如程序员、系统分析师、技术作者、学术教授、研究员等等)平均每周有超过60%的工作是进行电子邮件的沟通和网络的搜索。信息时代,智能手机和电脑的广泛使用,当你想专心工作的时候却总是被一条条讯息将你的注意力分解得支离破碎。

 

卡尔·纽波特教授把这种在注意力不能集中,不进行深度思考的状态下进行可复制的事务性工作称之为“浮潜工作” 。

 


【二】不会越来越忙的,等着被淘汰吧

 

各位浮潜工作爱好者,我这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你不会越来越忙。

 

坏消息是:因为你会被淘汰。

 

麻省理工大学的经济学家埃里克·布林约尔松和安德鲁·麦卡菲在他们的著作《与机器赛跑》中讲述道:“我们的科技日新月异,但是我们的很多技能和能力却严重落后。随着智能机器的不断改进,机器与人之间能力的差异逐渐减小,雇主越来越多地选择聘用机器而不是人类。“

 

我经常看到一些公众号推文的标题“未来AI将取代的职业”,“凡是一切可以下定操作定义的工作都终将被AI代替”等等,仿佛AI的到来将会吞噬掉我们人类世界的一切。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依赖于迅速更新的复杂体系,比如,网络聊天工具、智能手机、电脑编程语言,这些东西在20年前都是不存在的,而且很可能再过20年这些东西也会过时。因此,想要在社会经济中保持价值,就必须掌握快速学习复杂技能的艺术,这项任务要是靠浮潜工作是做不到的。如果你不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就很可能随着技术的更新被淘汰。

 

卡尔·纽波特教授把这种在无干扰的状态下进行专注的职业活动,并且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的工作态度称之为“深度工作”。

 

布林约尔松和麦卡菲强调,这次社会大重组并不是为了吞噬所有人,而是将人们进行分化。尽管在这个新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技能可通过机械自动化实现或易于外包而受挫,但还是有一些人不仅能够存活,还能变得比以往更加有价值。这一部分人就是能够进行深度工作,并且在深度的工作中不断学习和创新的人才。



【三】深度工作=产出=成长

 

在瑞士的圣加仑有一个名为柏林根(Bollingen)的村庄,1922年,心理学家卡尔·荣格选择在这里安家。这一年之前,1921年,他发表了重要的著作《心理类型》(Psychological Types),这本书总结了长久以来荣哥与自己的导师弗洛伊德思想的诸多差异。


此书一出,舆论一片哗然,为了不被喧嚣打扰,也为了能够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荣格选择到村庄中隐居。荣格需要保持清醒的状态,才有可能创作出一系列有见地的文章和著作,进一步支持和发展分析心理学。

 

J.K罗琳在完成哈利·波特系列最后一部《死亡圣器》时,她的压力很大,因为这本书要满足数亿粉丝对于哈利波特系列的期望。罗琳需要深度工作才能达到这些要求,但是她发现在苏格兰爱丁堡的家庭办公室中越来越难做到全神贯注。“我正在完成《死亡圣器》的过程中,有一天擦窗户的人来了,孩子也在家里吵闹,狗也在叫。” J.K罗琳在一次采访中回忆说。


J.K罗琳决定做一些极端的事情,她需要将大脑的关注点转移到应有的方向,于是她入住了爱丁堡市中心的五星级酒店套房。“我选择那家酒店是因为酒店很安静很漂亮,我一开始也没打算一直呆在那里,但是第一天的写作完成得非常顺利,在这里我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中。”于是,她最终在这里完成了哈利·波特系列的最后一本书。

 

为什么很多人都在抨击“碎片化”学习?我想大概是因为这种学习形式短暂且注意力难以长时间在一件事情上。


索菲·勒鲁瓦教授提出的“注意力残留”效应当你从A任务切换到B任务的时候,你的注意力并没有瞬间转移,你的注意力仍然在思考原始任务。)很好地说明了这种频繁转移注意力对工作的负面影响;并且我们几乎很少会对碎片学习到的东西进行整理和产出,所以我们根本就记不住。

 

所以为了打发时间而在地铁上看一本书和在地铁上打王者荣耀有什么区别呢?

 

荣格和J.K罗琳都是都是各自行业中的天才,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思考掌握了很多知识。但是光是自己掌握是不够的,也是不系统的,所以他们二者都选择利用书作为自己思想的载体,进行了一番产出。


不产出你就永远不会成长,不管你技艺多么纯熟,天资多么聪颖。并且产出的质量 = 花费的时间 * 专注度,所以深度工作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四】深度工作收获的快感> 娱乐休闲 > 浮潜工作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教授认为“一个人的身体或头脑在努力完成某项艰难且有价值的工作过程中达到极限时,往往是最优体验(即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发生的时候,这个状态称作心流。但是这个理论是与大多数人的观点矛盾的,大部分人认为放松才能令人愉悦。


然而实际上研究发现,工作比娱乐休闲更容易带来享受,因为工作有其内在的目标、反馈机制和挑战,这些都鼓励个人积极参与到工作中。然而娱乐休闲则组织松散,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创造出值得享受的事情。”

 

深度工作收获“心流体验”,这种体验远比像一条咸鱼一样瘫着要快活得多。并且我猜测,为什么这么多人要选择当一条咸鱼?可能因为他们都是随时都可能忙到吐血的浮潜工作者。

 

【五】拥有一颗匠人之心

 

一个行业的专家一定是他这个行业的热衷者,因为他需要克制住自己其他的欲望,而为了一个目标进行刻意并且重复的练习,这种匠人之心需要深度工作。这让我想起了一种已经消失的职业,轮匠(专门做木质轮子的匠人),一个好的轮匠在他们心中每一片木头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它们的品性,所以这些大师与木头之间有一种亲密的联系,这种微妙的关系需要用时间和汗水去维系。

 

从此类工作中探寻出的意义是源自手工艺的内在,即那些技艺和品鉴能力,而非作品的外观。换一种说法来讲,木车轮并不高贵,但是制作木车轮的态度和方式则可以是高贵的。这些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工作,你不需要一种稀缺的工作,你需要的是用世间少有的方式完成工作。

 

这就足够了。

 

最后想送给你一句话:“让你的头脑成为透镜,汇聚专注之光;让你的灵魂完全投入到头脑中的主导之物上,尽情吸收思想。”——Antonin-Dalmace Sertillanges


文章申明:本文章转载自互联网公开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评价
登录后可以评论
立即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