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而不是强迫分享

爱的宽度与质量决定内在力量的大小。任何亲密关系,只有在令双方都舒服的爱的滋养下,才能最终达成一种状态:我愿意为你成为更好的人。

爱的宽度与质量决定内在力量的大小。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成年人,也同样适用于孩子。然而,在教育孩子如何处理“自私”与否问题时,父母往往会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他们希望孩子能够懂得分享、关心他人;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孩子能够保护自己的利益和界限。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界限。一个总被父母侵犯界限的孩子,他的边界意识已经严重被破坏,以后有人侵犯他,他也习以为常。因此,在教育孩子时应该尊重他们的物权和情感等各种界限,并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支持去维护这些界限。例如,在公共游乐区里玩具熊这个场景中,父母应该按照先到先得原则来分配玩具,并允许孩子随意使用自己物品。

其次,在对内“不自私”方面,我们需要建立同理心。同理心形成的基础是在婴儿期——妈妈看见了我,回应了我。于是,我知道了“爱”的模样。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必然先是“自私”的。因此,在教育孩子时应该做一个成熟结实的容器,并允许他们慢慢成长。所有美好的品德都是在爱的关系中自然养成的。

最后,在培养孩子道德观念方面需要注意发展阶段性。前道德阶段(0-3岁):自我中心;他律道德阶段(3-7岁):以尊重顺从权威者及规则本身为义务;自律道德阶段(7-12岁):理解规则意义并能与他人平等协商创造规则;公正阶段(12岁以后):关注公正与同情。

我们无法逼迫一个幼童去理解心智发育未到领域。当成年人评判一个幼童行为是否自私时,需要明白这只是幼童内心真实表达,并非道德批判。因此,在培养孩子道德观念时需要耐心等待、适度引导,并注重营造温馨、稳定、安全和富有亲密关系等环境条件。

总之,“爱”的宽度与质量决定着内在力量大小。只有通过建立清晰边界感、培养同理心并遵守发展阶段性原则等方式来引导孩子正确处理“自私”与否问题时才能真正帮助他们成长为健康、积极向上和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质的人类公民。
文章申明:本文章转载自互联网公开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评价
登录后可以评论
立即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