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简单方法帮你从自我厌恶走向自我开放

可以保证的是在追求自我、爱上自己这条路上,我们没有前任。一旦接纳,便是永恒。

上周末,我去看了备受瞩目的电影《后来的我们》。这部电影讲述了两个陌生男女在火车上相遇,并在十年间经历了种种波折和变化。观影过程中,我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为什么方小晓没有逆袭呢?

故事发生在2007-2018年的北京,这10年是北京巨变的十年,对于北漂的80后来说,处处都是机会。但是十年后,林见清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而方小晓却还是住在单间租房里,过着单身且迷茫的日子。这让我不禁思考:她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那个敢闯敢拼的方小晓不见了?

人类行为背后都有心理性动机。虽然表现方式多样化,但动机依然不变。即使方小晓深爱林见清愿意为他付出一切,但她因为一次失恋就一蹶不振也让人费解。

电影结尾时,林见清的父亲给方小晓写了一封信,并告诉她,在他心里她永远是家人。这暗示着方小晓渴望家庭温暖而非成功,并且是一个爱而不得的理想主义者。

然而,在我的看法中,这并不应该成为标准答案。相反地,电影通过放大方小晓迷茫感情来强调北漂男女刻板印象,并提醒我们格局对于人生成功至关重要。

格局指一个人对事物所处位置(时间和空间)及未来变化认知程度。格局大的人对事物认知范围更广泛。尽管方小晓一直在努力拼搏寻求突破口,但她所做之事始终只是街边摆摊、商店打杂、路边发传单等杂活。与学历更高、眼界更开阔的林见清相比,她显得格局太小。

他们之间存在巨大差距源于彼此眼界和格局致命性不同。当他们初次相遇时,如果现实打击到他们面前时——林见清会打回去以保全自尊心;而当时可笑轻浮又充满希望向往未来却无所作为地等待着命运安排好未来前景时——方小晓会笑嘻嘻地躲开。

从根本上说,林见清渴望成为一个更圆滑、更世故、更具有高情商的人;而方小晓则带有社交面具并善于控制自己,好像注重公众自我觉知,实际上却注重内在自我觉知。

当初林见清和方小晓开始交往时,对于前者来说,这段感情只是无数段恋爱史中最新加入其中;而对于后者,这段感情则承载着太多期待与梦想.分手后,林见清可以很快进入下一段感情;但是方小晓却沉浸在这段感情里.多年以后再次遇到林见清时,她偷偷戴上耳环,渴望与对方重温旧梦.

这涉及到心理学中自我的重建问题.自我分为内在自我觉知和公众自我觉知.前者指个体对其内部特征和感受进行评价;后者指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评价.格局太小的人过度关注内在自我觉知,忽视与公众自我觉知之间联系.

由此可得出三种方法提高自我的认识水平:

1.建立积极健康的自我图式

2.提高控制性社会认知水平

3.减少消极的自恋/自卑情结

最终,在电影结束时分手场景中,“再见”道出了两个角色各走各路成长经历。“我们”已不存在,“后来”的“我们”将重新定义新意义。

总之,在追求真正意义上成长道路上接纳真实自我的同时也能牵手成功并成长壮大!
文章申明:本文章转载自互联网公开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评价
登录后可以评论
立即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