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和写作的质量,不取决于技巧,而是思考深度

你强迫自己讲得越多,你才学得越多。


中学时代,我站上讲台讲话的机会很多,甚至比班长和学霸还多。因为,我被安了一个最让人痛恨讨厌的职位——纪律委员(你秒懂吧)。

这份吃力不讨好的烂工作,可谓是应试教育的独特产物,竟然莫名其妙地培养了我公众演讲的能力,甚至还更过一些,不仅是公众演讲的能力,还有在公众面前得罪人的能力。

很多时候,老师一些话不好讲,不好说,就让我去说,得罪人,他也不出面,让我去解决。也许,这就是老师的管理学吧。

所以,那个时候对我最大的考验是——如何把老师一个必然让同学们抓狂的要求,翻译成能让大家信服的语言讲出来,还得push所有人按此行动。

纪律委员管好纪律就行,讲那么多干嘛?因为我发现,演讲是为了和公众达成共识,反而有利于集体行动。老师一个简单的要求,我偏偏要翻译成长篇大论,花几分钟讲清楚,就是为了让大家形成共识。换句话说,我故意给自己创造了练习演讲的机会。

一开始,需要克服的是公众演讲的恐惧,把话讲清楚,这只能靠不断地练习来克服。然后,你要能展现出自信。自信,则源自于你逻辑和知识储备。

我为什么这么想?当时正在翻阅卡耐基的演讲方法,学习他总结的演讲技巧,越学越感觉到,一个人演讲的内容,一定在他的认知高度、知识储备之下(此处的演讲,应为即兴演讲)。

一板一眼地对照讲稿,运用技巧讲出来,这样的演讲并不会大量动用你的算法心智。当被要求就一个话题即兴演讲时,你连逐字稿都没有,最后你的演讲质量必然取决于你日常的认知和知识积累。

于是,从那时起,我纯粹为了提高即兴演讲的水平,开始刻意地去读很多杂书。久了,这个行为就自动化了,我总是不自觉地想问十万个为什么。以至于,我完全不想去练习演讲技巧,或者写作技巧。

在我看来,演讲或写作,是最好强迫输出手段。比如,即兴脱稿演讲,这会强迫你从大脑提取信息。你能讲出来的,才是你真正掌握的知识。这一点,神经教育学已经证明。

你强迫自己讲得越多,你才学得越多。所以,除非有必要,我从不写逐字稿。比起60s语音的分享,我更喜欢当面连续地讲。这样会逼迫我动用算法心智,在长期记忆中搜刮信息和知识,提炼出来后,我反而学到了这些只是被储备,而没有被理解的知识。

如果不这样做,就意味着你用于演讲的时间,纯粹拿来做了体力上的执行,而少了一份知识上的收益。

我把写作和演讲本质上当做一回事。于是,强迫自己每天快速写作一个主题,先在白纸上就主题随意发散,写出关键词,然后迅速成文,完成输出。这个过程,能重新梳理头脑里碎片的想法,并固化下来。

笑来老师有一个观点,他说任何行业的牛人都有两个特点,要么能讲,要么能写。结合本文的观点,能讲和能写,是有足够深的思考,以及独特的认知视角。

后来,我发现,能讲能写的人,还有一个共同特点,这个特点我认为是高水平演讲和持续写作的心法:坚定的相信未来的自己,会比今天变得更牛逼!

文章评价
登录后可以评论
立即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