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没有前十年的摸爬滚打,则没有后面的豹变。若没有后面的十年,则只是泯然众人的小富即安的人,而不是企业家。
美国女演员蒂娜·菲(Tina Fey)曾经打趣地说道:“我现在已经明白,几乎所有人都是骗子,所以我不会为此而太过惭愧。”
“人类需要做很多事情来成为一个健康、繁荣的物种”,我喜欢这句话。为了减少疲劳,同时努力成为 “健康、繁荣物种”的一员,我决定停下打字的手,专心摸一会儿鱼。
职场上,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言论:现在做不出成绩,是因为我不喜欢这份工作,要是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定能有所成就!
对不起,请停止自我欺骗。
恐惧,是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存有的情绪。当我们出现恐惧的时候,并没有什么不对,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恐惧的存在也是合理的、有用的。如果没有它,我们可能早就不在这个世上了。
多年以前,我有个朋友很喜欢跟她的男友玩一个游戏。她会在他毫无防备的时候,突然之间整个人往后倒,而让男友来扶住她。这个场景我印象很深,因为我也试过,但即使在对方有防备的情况下,我也无法后倾到完全失去重心。
“你将来会碰到很多你不欣赏、不赞成的人,而且必须与他们共事。这人可能是你的上司、同事,或部属,这人可能是你的市长或国家领导。你必须每一次都做出决定:是与他决裂、抗争,还是妥协、接受。抗争,值不值得?妥协,安不安心?在信仰和现实之间,很艰难地找出一条路来。你要自己找出来。”
想要实现自身的改变或改变他人的看法,首先,你必须坚信改变是有可能的;然后,你得发自内心地想要改变原有的错误行为方式;最后,你必须愿意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能够承受短期的失败,并且不断进行训练。只有这样,你才能走向成功。
不肯跟身边的人交流,这个简单的现象,其实表达的是这类人的这样一种心态,即不屑。原因在哪呢?肯定是自己不会迎合呗,不会巴结领导呗。言外之意,领导用的人都是马屁精。而自己是正直之士,不屑于逢迎。问题出在哪儿呢?
为什么我不允许他这样?这背后的我的需求是什么?我真的需要这个需求吗?我要为我这需求做些什么?
1、明确个人目标,为了发展而不是逃避而跳槽;
2、在工作中多多打造自己的可迁移能力,跳槽选工作时尽量选择可复用自己能力的工作,而不是一切从零开始;
3、跳槽后,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不要跟老东家决然地一刀两断,而要保持藕断丝连的关系。
“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上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把以前真正有人味儿的时代所说的,所做的,所想的,所喜欢的,一天天的重复,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脱腔走板。”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
“在职场能不能哭”,就跟“要不要跟同事谈钱”和“职场有没有真朋友”一样没有标准答案,他人的经验也很难复制。但这其实也正常:在某种意义上,工作本身就是矛盾集合体,它实现人的价值,又常常让人感觉没有价值;它为我们创造收入,有时却又制造出超过收入的消费;它提倡冷静自持,但更多时候带来的却是冲突——只要工作还存在,关于这些话题的争论,大概就会一直持续下去。
不管是外向者还是内向者,这两种性格都是各有优势的;在某些事情上,两者的优缺点还能互补改善。也就是说,假如你是一个内向者,你不仅要发挥出内向者该有的优势,而且还要够添加一些外向者的特质,来提升自己的处事能力。当你能够做到这种地步,你才会建立起自己的个体优势。
改变,就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不适应,不习惯甚至伴随着痛苦,而人的天性使然,会更倾向于拒绝改变,保持现状。
-
2021-11-18 17:28:08
-
2021-11-26 20:04:46
-
2021-11-01 16:55:37
-
2021-11-01 16:50:50
-
2021-10-28 16:47:15
-
2021-10-26 16:51:57
-
2021-10-22 15:08:18
-
2021-10-21 15:59:18
-
2021-10-20 15:27:49
-
2022-05-31 09:56: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