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然,在很多生意场景,尤其是线下连锁型品牌,如果规划运营得好,私域确实是个低成本的解决方案。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一些特殊时期,私域就可以成为品牌孤注一掷的“救命稻草”,更不意味着,半路杀出来的“私域流量”的概念,就可以成为衡量一个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唯一标准。
在我看来,京东plus会员是购物付费会员的代表,是可以核量出投入产出比的具有财务性质的会员。比如现在京东plus会员的售卖价是109元,如果按照ROI为1.2来计算的话,单卡成本大概在90元。这种会员,主要用户愿意付费,就可以享受会员权益。
她文章本身,背后的一些逻辑。一开始是平衡状态,然后一个个故事去打破平衡。能传播的事件,至少有一个价值观受到挑战,有反差。就会有情绪的变化,接着产生行动。从成功到失败,卖房,到负债1亿,这些都是打破平衡,有强大的反差。
有人可能会说:拉新活动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获取新用户嘛。但这种描述其实比较模糊,以多少成本获得新用户?拉过来什么样质量的用户?我理解的拉新活动的核心目的是:低成本的获得高质量用户。
因为“买不到”而爆火,其实是「稀缺效应」在起作用。听到「稀缺效应」,你可能会以为就是“越得不到的东西越想要”,但实际上稀缺对人的影响远远超过你的想象力。
老板:“周五下午出个市场调研报告!”优化师:“好!”一想不对啊,今天已经周三!别急,先和老板确认下他想要哪些关键的信息!老板想要苹果,你却给他一篮桔子,那岂不是很尴尬。
今天商家为了给用户提供更个性化的体验,给用户打标签,做备注已经成为精细化运营的必备,很多企业都在这么做。但像海底捞这样优秀的企业,在打标签上都踩了坑。难保你的企业就一定做的对。
说到妇女节送礼,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鲜花、蛋糕、首饰、手表、衣服、裙子...亦或者是一顿丰盛的大餐。
对于每一个被涨粉指标所困扰的微信运营来说,每天想得最多的事情就是【用户拉新】。它就像运营圈里的“躺赚”一样,让运营可以花最少的钱、出最小的力,产出最大的效果。
作为创意planner,一项核心的职业素养就是挖掘消费者洞察,然后基于这个洞察去延展出后续的策略立意和创意玩法。当然,先有洞察,后有创意,在现在很多时候已经变成了一种“理想化”的作业情况。
京东超市用户运营体系拆解,围绕提高GMV的总目标,核心用户是18-35岁女性群体。GMV的值受4个因素影响,且匹配的运营环节不同,下面展开详细分析。
互联网大厂小米、苹果相继宣布开始造车、新势力汽车品牌的代表“蔚小理”(蔚来、小鹏、理想)也备受大众关注。在新势力汽车品牌中,蔚来是出了名最会玩「运营」的一家互联网汽车品牌,深谙「用户运营」这一套。
模块化思维可以把复杂繁琐的工作分解,提前完善细化后的模块材料,降低工作难度;模块化思维能帮助员工把握工作的主次,合理分配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提高工作效率。
在刚刚结束的第七届土巴兔生态大会中,“整装”也成为了一个高频热词,无论是其在未来战略方向方面,还是圆桌论坛环节,主题无不是紧贴“整装”一词展开。
先抛开资本市场的反馈,本身奈雪的茶能通过[茶+软欧包]的产品战略上市的能力就极具分析价值。这背后所隐藏的是其组织文化、品牌定位、人事架构、产品研发、供应链渠道及市场运营等等因素共同搭建催化出的成果。
设计老板经常对我们小组成员说:“我们做竞品分析,不能仅分析产品界面表象,要通过体验竞对的功能架构、交互流程、视觉界面,分析出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反推出竞对产品经理的prd文档业务逻辑以及竞对设计师设计背后的思考。”
成为爆款需要两步:开创一个品类和主导一个品类。开创品类的步骤是:新技术、新品类、新品牌、新品项、新对手、新场景。主导品类的步骤是:主导认知、坚守品类、进化品类、分化品类、引入竞争、做大品类。
像完美日记、花西子、三顿半、钟薛高和茶颜悦色这些品牌,全都是从移动互联媒体开始进入大众视野。他们似乎没有明显的品牌定位,却同样成为现象级品牌。于是有人得出结论:定位理论已经失效。
辛辛苦苦、花时间、花精力打磨出一款产品,感动了自己、感动了同事,最后却唯独没有感动消费者。商业世界有时就是这么残酷,产品是否是好产品,不是满足创业者的期许,而是这款产品是否能满足用户的期许。
在第三方交易平台,一个10万粉丝的汽车类公众号,可以卖到将近100万元。差一些的汽车类账号,1万粉丝也能卖2-3万元以上,虽然是相对冷门的类型,但市场价值相当高。
-
2021-11-18 17:28:08
-
2021-11-26 20:04:46
-
2021-11-01 16:55:37
-
2021-11-01 16:50:50
-
2021-10-28 16:47:15
-
2021-10-26 16:51:57
-
2021-10-22 15:08:18
-
2021-10-21 15:59:18
-
2021-10-20 15:27:49
-
2022-05-31 09:56:31
